尼僧西行記(一)
光之城:泉州



繁華的過去
到宋朝,福建已成為主要的經濟中心,而泉州為當時世界最大的港口,是歷史海上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的起點,也是海上商貿集散地。在1375年出版印製的《加泰羅尼亞航海圖》世界地圖(馬可・波羅東方旅行之後,描繪中國最清晰的西方世界地圖)上,大汗的京城(北京)與南方的刺桐(泉州)港,皆在其中。1 泉州「這座城市被20英尺高的城牆包裹著,牆面上鑲嵌著琉璃瓦和磚頭。在城牆外面,商業財富被用於大規模的排水工程、縱橫交錯的灌溉渠道和水利工程,這些工程的目的是保護這座海港不被晉江的沉積物阻塞。城牆裡面,蔚然成蔭的虎爪樹(刺桐樹)沿街而立,路上走著各式人:馬來人、波斯人、印度人、越南人,甚至有些許歐洲人,他們都有自己的社區。泉州那彌漫著煤煙的天空中,聳立著七座大型清真寺、三個基督教堂(東正教和景教教堂)和一個羅馬天主教大教堂,以及無數佛教廟宇。」2
 
作為當時世界最大港口的泉州,其所建立的貿易體系,被稱作是當時全球化的第一步,3 而且是一個含容各種族、文化與宗教的國際大城。正如一位十三世紀的義大利猶太商人見聞錄封面題字寫著:「在馬可・波羅之前,一位義大利猶太商人冒險遠航東方,他的目的地是一座中國都市,稱作光之城。」4「光之城」指的就是南宋時期的泉州。在這位商人的筆下,泉州除了聚集了中國各地商人外,還有其他如印度人、猶太人、阿拉伯人、法蘭克人等不同種族的商人,在這個城市,生活自由,文化疆界意識淡薄,不同的宗教與文化都呈現了相容並蓄的寬容。
 
繁華都市,萬商匯聚,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文化又反過來與經濟互動,反映在宋元泉州,那就是眾神共歡、香火繚繞、絲竹相和、書聲朗朗。5 2021年,「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泉州也被稱為「世界宗教博物館」,不僅共存著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宗教體系,同時也根植民眾生活中,有關神明、鬼魂、祖先、聖賢及天地自然、社會器物的信仰和崇拜,仍富有活力。也因此,現今的泉州歷經開拓、發展以及之後的式微,6 仍保有兩種城市印象:「其一,在明以前匯合到此的各種異域文化;其二,發自本土的、有頑強生命力的『漢人民間文化』。前一類因素,給予泉州一種世界形象,後一類,則與此大相逕庭,突顯這座濱海城市保留的鄉土色彩。」7
 
噹噹觀光車
七月十四日,我來到泉州,入住的酒店就在鯉城區的古街巷中。泉州這座老城,還有另外三個別稱:溫陵、鯉城與刺桐城。原本的古城在民國初年因為「拆城闢路」以及「破除封建迷信」的現代化運動之下,被拆除了大半;許多豐富多元、貼近百姓的民眾文化被暴力破壞,連曾經「鎮境之神」的康王爺和諸多天尊,在神像被搗碎、神帳撕破、香爐摔地而紛亂瀰漫時,也只能靜默。
 
如今現代化的泉州市融和著昔日的泉州城,安設了一個古街巷觀光區,規劃工整的老街商區,建築留著清末民初時期的西洋風格,賣著飲品、特色小吃、服飾等,兩旁陰涼的樹蔭多少驅散了夏日酷熱。招手即停的噹噹觀光車、摩托車和小轎車穿梭著,感覺很是閒逸。
 
我先是從酒店步行前往泉州天后宮,之後,在天后宮廣場前,搭上了觀光車前往開元寺。
 
噹噹觀光車一次人民幣二元,車停路旁,司機不知所蹤。一位老婆婆拄著拐杖看我張望,問我話,嘰哩咕嚕,我還真聽不懂,對著她搖頭傻笑(戴著口罩),婆婆便直接坐上車。不多久,小平頭司機出現了,老婆婆問起司機,嘰哩咕嚕,司機耐煩解釋,應該類似這輛車不到她要去的地方,婆婆要去的地方必須到對面坐車,對面對面,司機晃著手不斷比劃。嘰哩咕嚕的婆婆才似懂非懂地拄著拐杖走到對面。
 
我先問了是否有到開元寺,小平頭司機親切地說聲有。不多久,噹噹觀光車便跑了起來,車上一位婦人、一個我,沿著剛剛步行過的道路輕鬆飛馳,風吹起,啊!氣溫38度又如何?這才是真正的「閒逸」啊!噹噹觀光車離開步行觀光街,駛入一般街道,司機沿途跟其他噹噹觀光車、小包車、公共汽車的司機們打招呼,突然,車停大道中的一處安全島,車上婦人下車,但是,車還不開走,那些從旁呼嘯而過的大公車與轎車,讓我有些不安。約莫過了五分鐘,小平頭司機才突然意識到,回頭跟我抱歉:「啊,有人要拿東西給我,等一下。不好意思!」再過了好一會兒,突然有個婦人提著兩大塑膠袋裝的東西,從對面騎樓衝出橫越馬路,閃躲正面背面來車,迅速來到我車旁,兩袋物品俐落放在駕駛座旁,又迅速離開,閃躲背面正面來車,消失在對面騎樓。於是,噹噹觀光車又跑起來了,在泉州街巷閒逸地穿梭。

 

【註腳】

1 梁二平2018《海圖上的中國:中國古代海洋地圖舉要》頁215。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 [美]查爾斯.曼恩(著),朱菲、王原、房小捷等(譯)2021《歷史的碰撞1493:物種大交換開創的世界史》頁413。北京:中信出版集團。
 
3 一條商路經由陸路通過許多中間商,穿越中國西部、中東和黑海,最後到達地中海;另一條商路經由海上,先停靠於印度支那(即中南半島)和印度,然後到達紅海,它也以地中海為終點。一開始,陸路佔據主導地位,直到蒙古帝國開始四分五裂,此時,海上路線顯得更加安全。[美]查爾斯.曼恩(著),胡亦南、王原等(譯)2016《1493:物種大交換開創的世界史》頁467。北京:中信出版集團。
 
4 王銘銘2018《刺桐城:濱海中國的地方與世界》頁44。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5 《百科知識》雜誌社2021《百科知識》第18期,頁25。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6 施堅雅在《中國歷史的結構》演講中,把三國至清之間泉州所處的「漳泉區」經濟區域形態的變遷分為如下幾個階段:
(1)3至10世紀以晉江和九龍江流域為主的漢人的農業開發、市場網路的形成和經濟文化區的一體化。
(2)10至14世紀後期以泉州都市中心或海港為核心的海外商業文化交流的大發展。
(3)14世紀後期至16世紀初期,泉州經濟圈的衰落、海外交通的倒退和政治控制的加強。
(4)16世紀中期至明末(1646-1658)海外商業勢力的來臨所導致的海澄商港和以漳州為中心的民間海外交流的發展。
(5)清代為驅除鄭成功勢力而實行的海禁和遷界措施所導致的閩南經濟區的衰落。
(6)18世紀上半葉之後珠江三角洲經濟文化區的興起對漳泉區的打擊及鴉片戰爭以後通商口岸廈門對漳、泉經濟文化中心的取代。王銘銘2018《刺桐城:濱海中國的地方與世界》頁84。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7 王銘銘2018《刺桐城:濱海中國的地方與世界》頁7。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