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閱讀室
向生命提問:傾聽流浪者之歌

帶著現前的疑問,尊貴的悉達多婆羅門背過身來,朝著苦行沙門的行列中走進。透過冥想、透過痛苦,他於其中逃離自我,卻也無法避免地回到自我……



這不是部即將被改編成電影的現代奇幻文學,也不是所謂一生必讀的100本世界經典名著,但或許會是您書架上,唯一幾本外表看來與其他書格格不入,書頁泛著微黃,每五年會拿起來重讀一遍的好書之一。這本小說您一定不陌生—赫曼.赫塞的《流浪者之歌》。

做為傳道師家庭的孩子,一心想掙脫有形無形的禁錮,追求心靈的自由,並且成為一名詩人。歷經父親死亡、妻子發狂、自己亦於身心耗弱下住進療養院,在如此赤裸裸地與近逼的命運交手後,赫塞退了退,轉身往書桌前坐了下來,拿起筆,於中年寫下了此部生命頌歌。
 
故事發生在佛陀時代的印度,傳述一位也名為悉達多的婆羅門之子,一路自我放逐、自我探尋,向生命提問,對自己解答的過程。
 
「諸神的祭禮和祈願很棒,但那就是一切嗎?」「身為婆羅門的父親過著美好的生活,腦中充滿微妙高貴的想法,但是他快樂嗎?」「要到哪裡去尋找大我?祂居於何處?而那又是什麼呢?」帶著現前的疑問,尊貴的悉達多婆羅門背過身來,朝著苦行沙門的行列中走進。透過冥想、透過痛苦,他於其中逃離自我,卻也無法避免地回到自我,在發現自己仍然無法跳脫沈重的生命輪迴後,悉達多停了下來。急於尋求解答的心,催促著他再次轉身。傳聞覺悟的聖者佛陀,就在不遠處。
 
然而,儘管親聞覺者直趣涅槃的教法,尊崇於佛陀精微的教化,悉達多仍選擇由此出發 ,再次踏上求道之路 。「我不是要去尋找更好的教義,我知道不會有更好的教法了,而是要拋棄所有的教義和老師,獨自達到目標。」他說。
 
從佛陀處再次轉身,悉達多睜開眼,勇敢直視這個以為熟悉、卻是陌生的世界。在悉達多的眼裡,山河大地、蟲魚鳥獸不再仿若虛幻的面紗,實相不再存於肉眼不見的另一邊。這個世界自此不是他汲汲規避的所在。「我不追求實相,我的目標不在另一邊,我要在這世間尋找自己的位置。」是的,在世間尋找自己的位置,此刻就是真實。悉達多讓自己浸淫在追求權利、堆積財富及沉醉美色的生活中,炫麗的華服底下,是一顆不被看見的,驕傲的求道者的心。他高高在上,他遊戲人間,他渴望成為平凡卻又睥睨平凡,直到一切模糊地分不清界線,直到發現自己白髮漸露,徒剩疲倦與恐懼。
 
如果這也不能帶來內心真正的寧靜,那什麼能夠呢?再一次背過身去的悉達多頭也不回地往前走。這一次,他來到了一條河邊,只是專注的傾聽,傾聽有了孩子後一度耽溺愛中的自己,傾聽河流所發出千聲匯為一字的歌詠……然後拾起槳,在生命之流中為過往的人們擺渡。
 
閱讀《香光莊嚴》雜誌有關明末四大師的介紹時,不由地想起了這本《流浪者之歌》。或許是大師們一路對自己提問,一路向熟悉的自己告別的膽識,鮮明地敲擊了久未觸發的連結。這本書,可能早就在您架上的某個角落,也可能對您來說仍屬陌生,在2008年的開始,邀請您一起讀一讀此書,也放慢腳步,提起您的問號,在尋常生活裡繼續上路。
 
(《流浪者之歌》,赫曼.赫塞著;胡洲賢譯,台北市:小知堂文化,2000年12月初版一刷)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