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四十特輯(下) —佛學研讀班
生活性的課程:將佛法融入平常生活



關於生活性的課程,是為了幫助學生將佛法融入平常生活而設計。學生會學到「學中修」,這也是香光尼眾佛學院課程所追尋的目標。悟因提醒學生,應該抱著正確的心態來上課,也就是抱持四種心―赤子心、尊重心、奉獻心和布施心,悟因的解說如下:
 
第一是赤子心,猶如孩子童真的心,對任何事物都充滿好奇、新鮮,因為好奇心能主動學習;因為新鮮,就能學不厭,坦然接納新知。開學後,同學要背書包、戴名牌,以赤子心重新開始上「佛學幼稚園小班」,每次來上課時,必須跟家人或工作同事說:「阿彌陀佛!我要去紫竹林精舍上課了。」
 
第二是尊重心,每次到精舍上課前、下課後都要到大殿禮拜佛陀,向知客師父說聲「阿彌陀佛!」也希望同學能視人如視佛,不起分別心,關心、尊重別人,重視大家共同的約定—不遲到、不早退,有事不能來上課時要請假,以示尊重。若有作業,一定要自己寫,不會作時盡量提出與法師、同學討論,或與家人討論完成。
 
第三是奉獻心,這是很需要刻意培養的一種心地,因為一般人在學習的時候,常常是想「我要學到什麼?」卻很少想到「我可以奉獻什麼?」這種心念影響人一味向外追求、要求,而不會反求諸己。所以,奉獻的心就是常常想到:我可以作什麼?我能付出什麼?
 
精舍是一個道場,道場是修道的地方,也是推動佛陀法輪的地方,更是大家的學校,這裡的一切,全都是同學建立的。在精舍的建築過程中,你們的學長,有的化緣,有的出力,有的檢查電路、水管、裝音響……,為什麼他們願意這樣無私地奉獻?因為這裡永遠是提供研讀佛法、研討生命問題的地方,這是班主任個人最大的願望,也是所有法師、畢業同學的願望,也希望在座的每個同學永遠朝著這方向去努力。大家上研讀班,教室要自己整理,廁所要自己清洗,垃圾要自己倒,修學的環境要自己創造。
 
第四是布施心,布施心是一種分享的心,因為研讀班的教學是雙向溝通,所以輪到自己分享時,你就要以歡喜心布施,傾囊相授;碰到別人報告,我就要布施歡喜、感恩與讚歎。這樣不只你個人成長,同時別人也成長,彼此增上,所有的修學都朝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方向進步!(釋悟因1995b, p.118-119)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