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錄自138 期
2020.09.20
釋見鐻
芬芳莊嚴四十年
《物盡其用》是一個超大型的當代藝術裝置作品,由一萬餘件破舊、殘缺,甚或未曾使用過的物品組成,它們都屬於一位在2009 年去世的平凡中國婦女,從1950 年到2005 年之間不間斷地收集和儲存;它們之得以留存,也是由於同樣確切可知的原因—窮困和對未來生活的擔憂,節儉成為這位婦人一生的習慣,即使生活得到了改善,她仍然為了某種將來的需要而不斷地積存物品。—就算後來這種物品的實用意義基本消失了,她還是捨不得丟掉,例如一整大櫃的洗衣皂。
有一位法師,每天晚上都會先用漱口杯裝好一杯水。我問她原因,法師先是愣了一下(顯然她不覺得這是個會引人注意的行為),解釋到:早期香光寺常停水,一大早起來趕著要上殿,卻沒水刷牙漱口—自此,她每晚睡前就會先留一杯水,隔天用。「你不問,我都沒注意到,那都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
這些物品都和主人最親近的人有過密切的聯繫,也和她生活中的一些特殊時刻有關。雖然陳舊不堪、灰塵滿面,但是這些東西似乎仍然保留著親人接觸的痕跡和溫暖。每當她看到這些東西都會立刻想起與之有關的親人,以及和他們共同生活的時刻。但不管是因為什麼原因而被留下,這些物品最後都成為了「記憶的場所」;它們承載記憶的功能最終會超越、取代它們真實的或想像的實用功能。
在常會無預警停水的早期香光寺,生活不容易,還是辦佛學院、辦雜誌、辦研讀班。有一年,寺院的法師人力吃緊,一位法師建議,調派香光莊嚴雜誌社編輯,悟師父問:「那雜誌社怎麼辦?」「雜誌社就先停啊!」怎麼可以這樣,悟師父提到此事還耿耿於懷,耿耿於懷了快四十年。
香光尼僧團,或者說有一群佛教比丘尼,從留著一杯隔日漱口水的艱難起步,辦教育、辦出版—辦著這群比丘尼對自己、對佛教、對眾生堅持的道—自1980 年到2020 年,堅持了四十年。「香光四十」,這兩期雜誌沒有老照片說故事,也不是生存奮鬥的講述,而是從「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的《法華經.方便品》去理解,自佛陀創建佛教教團開始,每一個活過的生命,在歲月裡留下或消逝的情感與認真,都與整體相聯繫,都是統一而持續開敷著,一朵盛開的蓮花,芬芳莊嚴,在這四十年間。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