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因法師講《妙法蓮華經》:方便品(上)
‹ 13 › 一佛乘



【經文】
「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
 
「舍利弗!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諸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舍利弗!未來諸佛當出於世,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舍利弗!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諸佛世尊多所饒益安樂眾生,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舍利弗!是諸佛但教化菩薩,欲以佛之知見示眾生故,欲以佛之知見悟眾生故,欲令眾生入佛之知見故。」
 
【講釋】
「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佛乘」是什麼呢?《華嚴經》提到,一切眾生悉可成佛的教法,稱為「佛乘」。
 
「一佛乘」又稱「一乘」,彰顯了《法華經》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特殊之處:一切法門,不分二乘、三乘,而說唯一成佛之法。因此,儘管大家聽過人天乘、三乘共法、五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等,或者佛在《法華經》裡運用了許多方便讓人了解的譬喻,但一切無非都是專指以「成佛」為唯一的究竟歸趣。
 
成佛 沒有男女之別
以經典來說,《法華經》裡佛陀總是循循善誘,而《華嚴經》、《維摩詰經》裡不一樣,佛陀是會當場喝斥人的。
 
《維摩詰經》的主角維摩詰居士,是境界很高的在家居士,他發心照顧貧困者、孤兒、孤獨老人。在維摩詰居士生病時,很多阿羅漢去到他家探望。到了他家裡,看到有一位天女在幫忙打掃,阿羅漢問天女:「你會不會成佛?」天女說:「我現在轉個身就可以成佛了」,阿羅漢納悶地問:「女生有很多事情不能做,怎能成佛呢?」
 
正當阿羅漢話還沒說完,對方已經轉個身,成佛去了。其實一切相皆如夢幻,哪有真正的女人相、男人相呢?女生可不可以成佛?當然可以!在成佛的可能上面,是無分男女的。(1)
 
天女散花 見心性
佛陀對準眾生的不同情況,是能以萬億方便,隨宜說法。
 
《維摩詰經》裡,維摩詰居士和菩薩、弟子討論佛法時,天女現身,空中撒下無數繁花,花落在菩薩身上,飄落而不沾黏。然而花落於聲聞弟子身上,卻是拂之不去,為什麼?因為「結習未盡,華著身耳!結習盡者,華不著也。」發菩薩心的人,心無所住,花灑下去很快就掉到地上。(2)
 
可是聲聞阿羅漢用盡方法,身上的花還是沾黏。佛陀面對這些心有執著、不發菩薩心的聲聞弟子、辟支佛弟子,他便是直接喝斥,要他們發菩提心,花自然落下!這就和我們在其他經典裡所看到的佛陀表達方式,大不相同。
 
談到花,香光寺有沙彌尼剃度時,我為他們受戒,其中有一條戒律是「不著香華鬘、不香塗身」,意思是身上不可用香花配飾。因此道場活動時,有人看到我胸前簪花,有別於平日服飾,會開玩笑說:「師父!你自己就簪一朵!」大家試想,當時為什麼要簪花?是為了自己漂亮嗎?不是的,這是為了「莊嚴道場」,為了當時的角色功能,必須要簪這朵花,識別身分。
 
因此我回答:「之所以簪花,代表我今天是有使命的,有工作等待我來付出,來完成!」
 
(1)《維摩詰所說經》卷2〈觀眾生品7〉:「舍利弗言:『汝何以不轉女身?』
天曰:『我從十二年來,求女人相了不可得。當何所轉?譬如幻師化作幻女,若有人問:
何以不轉女身?是人為正問不?』
舍利弗言:『不也!幻無定相,當何所轉?』
天曰:『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有定相,云何乃問不轉女身?』
即時天女以神通力,變舍利弗令如天女,天自化身如舍利弗,而問言:『何以不轉女身?』
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言:『我今不知何轉而變為女身?』
天曰:『舍利弗!若能轉此女身,則一切女人亦當能轉。如舍利弗非女而現女身,一切
女人亦復如是,雖現女身,而非女也。是故佛說一切諸法非男、非女。』
即時天女還攝神力,舍利弗身還復如故。天問舍利弗:『女身色相,今何所在?』
舍利弗言:『女身色相,無在無不在。』
天曰:『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在無不在。夫無在無不在者,佛所說也。』」(《大正藏》
冊14,第475 號,頁548 中22- 下9。)
 
(2) 《維摩詰所說經》卷2〈觀眾生品7〉:「時維摩詰室有一天女,見諸大人聞所說法,便
現其身,即以天華,散諸菩薩、大弟子上。華至諸菩薩,即皆墮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墮。
一切弟子神力去華,不能令去。爾時天女問舍利弗:『何故去華?』
答曰:『此華不如法,是以去之。』
天曰:『勿謂此華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華無所分別,仁者自生分別想耳!若於佛法
出家,有所分別,為不如法;若無所分別,是則如法。觀諸菩薩華不著者,已斷一切分
別想故。譬如人畏時,非人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聲、香、味、觸得其便也。
已離畏者,一切五欲無能為也;結習未盡,華著身耳!結習盡者,華不著也。』」(《大
正藏》冊14,第475 號,頁547 下23-頁548 上6。)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