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因法師講《妙法蓮華經》:方便品(上)
‹ 2 › 佛陀一止請法



【經文】
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告舍利弗:「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所以者何?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盡行諸佛無量道法,勇猛精進,名稱普聞,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隨宜所說,意趣難解。」
 
「舍利弗!吾從成佛已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所以者何?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
 
「舍利弗!如來知見,廣大深遠,無量無礙,力無所畏,禪定解脫三昧,深入無際,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舍利弗!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眾心。舍利弗!取要言之,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止!舍利弗!不須復說。」
 
【講釋】
「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爾時」指的是第一品〈序品〉說完之後。
 
「安詳」是身心的平衡,「安穩微妙之貌」。大家或許覺得智慧、慈悲很重要,其實安詳更值得追求。安詳不是外在的考驗,或是證果多少、得到什麼果位,而是身心的安寧和諧,修行首先追求的要件,即是安詳。
 
「告舍利弗」,舍利弗即是《心經》提到的舍利子,佛陀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聲聞弟子。
 
二乘人與佛陀的境界差距
佛陀對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說:「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聲聞」跟「辟支佛」就是二乘人,「聲聞」是聽聞佛陀聲教而修行證悟的出家弟子;「辟支佛」也譯作緣覺,是指無師而能自覺自悟的聖者,常生在無佛出世的時代,仍能自修緣起法而證聖。
 
然而,就算他們已入聖人的境界,也未能徹底理解諸佛智慧與慈悲,因為與佛陀還有一段差距,這差距在哪裡?之後會有說明。
 
「所以者何」,為什麼呢?「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盡行諸佛無量道法,勇猛精進,名稱普聞,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隨宜所說,意趣難解。」「隨宜」意思是「隨順眾生根器所適宜,又適應人、時、處所宣說的法門」,說法時,能順應適當的人、事、時、地、物,隨順眾生不同根機,恰到好處,即是「隨宜」。如常云:眾生的根機之差別,各如其面,而且一直在變動中。
 
「意趣難解」,佛陀說法的趣向,觀看事情的深度與智慧,有時弟子們不容易理解,因為境界並不相等。
 
不同境界 有不同執著
「吾從成佛已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佛陀藉著各種因緣、譬喻,演說教化,這是「無數方便」,引導眾生離開各種執著,去除各種憂苦逼迫。
 
凡夫、二乘、菩薩,各有不同執著。凡夫執著困於生死;二乘執著耽於涅槃,想要速證果位,了生脫死;菩薩則是執著溺於所證之法。這些統稱為「諸著」。
 
「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佛陀已具足了方便知見波羅蜜。「波羅蜜」意思是「已到達彼岸」。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是六度波羅蜜,能究竟自利利他,從生死煩惱的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大乘佛法為度化眾生,除了要有信願力,還要有各種法門和權巧,這些佛陀都已具足。
 
「舍利弗!如來知見,廣大深遠,無量無礙,力無所畏」,這是指佛陀具足了「十力」、「四無所畏」。「禪定解脫三昧,深入無際,成就一切未曾有法」,這是佛陀說自己已成就證悟一切未曾有的智慧、波羅蜜等種種功德。
 
「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眾心」,佛在五濁惡世,講述各種不同法門,好讓眾生聽懂,歡喜接受。「舍利弗!取要言之」,總而言之,「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這是指佛陀通徹諸法的本源,無量無邊,前所未有的微妙法,佛陀皆已完全成就盡證。然而,講到這兒,佛陀卻踩了剎車:「止!舍利弗!不須復說」,到這裡《法華經》第一個「止」出現了,佛陀認為不須再說了。
 
為什麼不須再說?之後的經文就會說明。我當年聽《法華經》聽到這一段的時候,剛出家沒多久,心想:佛陀怎麼賣關子,講了半天卻又不說?覺得有些不太耐煩。後來反思,沒有善根的,其實是當時的自己啊,很慚愧!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