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輯
聖嚴法師談--中華佛學研究所辦學概況



1.請法師談談中華佛學研究所的辦學宗旨、方針和特色。

答:中華佛學研究所的宗旨,是培養優秀的佛教青年,成為高水準的佛教人才,同時成就有基礎的學者,對佛教做有系統、計畫的深入研究。

 

所以,本所的方針有二,一邊培養人才,同時運用人才,使佛教能做多元化的推廣。本所的特色,在師資方面,目前有七位專職研究員,他們都具碩、博士學位,各有研究專長,他們既是研究人員,也擔任教師,為本所研究生授課、指導,另外還有二十來位兼任老師。課程分五大類:一、英、日、梵、藏、巴利文等五種語文訓練;二、方法學、宗教學、佛教文獻學等一般科目;三、中、印佛學、哲學專題研究;四、英、日兩種語文的佛學導讀;五、從阿含、阿毘達摩、中觀、唯識到中國天臺、華嚴、淨土與禪等九種專科佛學。研究生方面,我們重質不重量,每年錄取大學以上的研究生五至十名,做三年的密集訓練,第三年必需提出四萬字以上的畢業論文。

 

2.佛學院與研究所教育的異同在哪裡?

答:照道理說,佛學院既稱為學院,應要有college的程度和組織,college是大學程度的獨立學院;而如果是community college,就相當於專科學校,像歐美的神學院,它是大學裡的神學院,既有大學制的學生,也可能有研究所的碩士班、博士班研究生。

 

目前國內的佛學院程度參差不齊,從初中到專科程度的教育都有,照規定,它不是college ,而是community college,這當然和佛學研究所有很大的不同。而今日國內的佛學研究所和佛學院之間,也很難讓人辨別他們的異同,這是因為未經整體的教育規劃,也沒有教會來給予分等。不過,我們還是希望佛研所能達到,正規體制下的研究所那樣的條件,甚至為爭取教育當局的承認,必須更嚴格要求佛學研究所的水準。

 

3.法師對於目前佛學院教育現況的看法是什麼?

答:如果以實際的需求來說,目前佛學院教育,有三個基本問題待解決:

 

一、全國各寺院應支持,開辦穩定而且持久的佛學院,不要誰想辦就辦,辦累了就停辦。

 

二、各佛學院應分層、分級、分等統一招生,並推動系統升學,不要變成一處畢業,處處畢業。

 

三、需要用專科、研究所,來培養各級佛學院的教師人才,如果沒有師資就辦佛學院,是不切實際的。尤其現代,凡事重視專業,佛學院的老師除了要有他們的學力、學歷,還應經過佛學教師專業訓練。

 

4.佛學研究所需要佛教界提供的支援哪些?

答:現在佛教所辦的研究所,多半稱為佛學研究所。以「中華佛學研究所」來說,我們需要兩項支援:

 

一、希望大家鼓勵大學畢業優秀佛教青年來投考。

 

二、希望更多人能重視佛教的高級教育,才能造就更多具有碩士、博士學養的人才,來從事佛教文化、教育或學術研究。一方面可提高佛教徒的素質,同時也加強了弘法的力量。

 

可是,到目前為止,這兩點尚未獲得教界普遍的共識。一般人總認為修行才是佛教徒的事,出家人需要高深的學問做什麼?在家人又需要研究佛教做什麼?佛教只要信仰就足夠,所以很少鼓勵優秀青年來投考佛學研究所。

 

5.中華佛學研究所辦學過程中,遭遇的困難、挫折有哪些?

答:我們遭遇的困難有三項:

 

一、優秀的佛教青年,知道事先準備來投考本所的還不多,因為我們沒有做宣傳,這個情形漸有好轉。

 

二、我們的師資還不足,因國內佛教語文,或專攻佛學的高級人才為數不多,而且他們太忙,因此須向國外,如印度、美國、香港、德國、日本等地聘請,這也是本所之要造就高級人才以從事教育的目標之一。自民國八十年起,我們已有慧嚴法師、惠敏法師、鄧克銘居士三位博士,先後從日本學成回國,在本所服務。

 

三、我們的經費還是相當困難。

 

6.佛教人才須由佛學院和佛學研究所來培養嗎?

答:不一定,近代從事於佛教教育、佛教文化事業的僧、俗大德,多半不是出身於佛學研究所,甚至也不是佛學院,例如:太虛大師沒有經過佛學研究所教育;又如印順法師他一開始就在佛學院任教;至於好多居士,如李柄南、周邦道......等,還有正在各大學、研究所、佛學院任教的法師、居士,也多半不是佛學院培育出來的。可是我們必須說明一個事實,天才自成,而中上的人才必須要由教育環境培養。所謂玉不琢不成器,美玉要有巧匠的技術才能夠成為寶貝,所以任何一個國家、團體與家族,都要有計畫地培養、訓練足夠數量和水準的人才。

 

7.佛學研究所的遠景是什麼?

答:目前佛學研究所已有好幾所,但宗旨、目標與運作方式,多半不夠明確。有的既沒有研究員,也沒有研究生,只是開設若干課程,讓有志於進修的人才選修;也有不開關於佛教的課程;有的培育高中以上程度的僧、俗青年,以高級佛學院的方式來運作,他們只能算是專科程度;有的因辦了佛學院,學生畢業之後,需進一步修學,所以辦了研究所。他們的性質都相當於高級佛學院,或專科學校的形態。當然,他們的學生之中,也有大學肄業或畢業的。

 

像這種研究所,無法期望他們造就出國際水準的人才。現在我國佛教界的人才中,具有碩、博士學位的不多,而今日社會的一般教育專業人才都要求碩、博士的水準,因此佛教辦的研究所是不是有遠景,須有兩個先決條件:第一、政府教育當局應該准許各公私立大學院校設立宗教學系(內含宗教學科),同時承認私立佛教研究所的學歷、學位,並監督、管制其運作的水準,以便納入國家的教育系統。第二、佛教研究所的目的,不在於培養所謂的弘法傳教士人才,而在於造就具有碩、博士程度的文化、教育、學術研究人才。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