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的經偈
5發菩提心,成就眾生



菩提心人人本具
不論是從「教」導引到禪修,或從禪修體悟出「教」,都要以「菩提心」為主,修道就是修菩提道、菩提果。菩提心、菩提道、菩提果是成佛之道所需經過的修持,也就是修「知苦、斷集、慕滅、修道」這些菩提大道。
 
所以,《華嚴經》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為魔業。」不論修什麼法門,如果忘失菩提心來修諸善法,那就是魔,還是在三界裡做魔子魔孫。
 
佛法修學的抉擇與檢驗的焦點不在於能讀說大經大論,或一句阿彌陀佛,或一個念頭,或觀一呼一吸,這些都是能成就菩薩道的修學資糧,但最重要的就是不可忘失菩提心,否則所有一切善行仍然是世間的魔業。
 
以這段《華嚴經》的經文來驗證六祖慧能大師所說的:「於自色身,歸依清淨法身佛;於自色身,歸依千百億化身佛;於自色身,歸依圓滿報身佛。」
 
「自色身」是指不離自己的色身,我們從現在活著的當下,就能見到自性有三身佛—清淨法身佛、圓滿報身佛與千百億化身佛。這三身是我們自性本具的,只因為我們被無明煩惱所惑而不見自性,才會於身外去尋覓三身。
 
所以,此覺悟的「菩提心」人人本具,當你從內心發起這菩提心時,你便是多了一份反照與自覺,能將心比心,能自護護他、自覺覺他,這些是自己的本務,並沒有多增加一點。我們就從自己的本務來做起。
 
修法要以菩提心來驗證我們的「因」在哪裡,在開始修法時,一定要檢覈自己的動機與因心。修法的過程,不論是「果」、「道」或「心」,始終不能歪曲,才不會南轅北轍,失之毫釐就差之千里了。
 
修行的目的不離成就眾生
修大乘菩薩道所追求的,就是以《般若經》引導我們修智慧、修慈悲。但是在得到勝義的果證以前,我們都還要記住,成就的智慧有兩種:究竟的「勝義智」與成就的「方便智」(順世俗智)。成就這兩種智慧,便會現出菩薩的形象。不論修行的目的是什麼,一定不離莊嚴國土、成就眾生,要為眾生服務,與眾生結緣,即是我們修行的過程與因緣。
 
我們平常所瞭解的,有時是支離破碎的點點滴滴,但這些要回到我們的菩提心、菩提道,彼此相互整合,看修學是否一致,是否已深化或廣化。不論是從教理引入禪觀,或禪觀引出教理,其實禪觀就是在驗證你所讀的經典,實踐你所讀的經典。大家不但要讀經,也要禪觀,從內心去映照所讀的經典,這些是很需要的。
 
不論修「止」或修「觀」,不論修戒、定或慧,乃至我們要聞、思、修,都要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來檢證自己,不論修什麼行或證什麼果,重點就在於你的動機是否出自於菩提心。大原則就是菩提心、菩提道、菩提果,一路走去,一路向前。
 
但是在我們的菩提道上,還是要有一些成就的方法,如果眾生不瞭解,我們就得依據他的根基來解說。當年佛陀就是以眾生所能理解的話語,來為我們說法;以我們能接受的形象出現,佛陀不在大眾面前呈現莊嚴的圓滿報身,因為大眾看了就會昏倒。佛陀用我們可以理解、接受的方式,讓大家知道可以如何修行,慢慢地由生轉熟,然後再更加成熟,再轉生、再進步,佛陀是這樣來接引我們的。
 
我個人的修學過程,一直都是有很多高僧大德一路這樣帶過來的,我也始終不忘院長、師長等的教導。能夠修行,可以慢慢累積福德資糧,都是如此走過來的。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