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的經偈
1守護六根,如實修行



在《雜阿含經》裡有段佛陀與富樓那尊者的對話,富樓那尊者問佛陀:
云何滅熾然?云何不待時?云何正向?云何即此見?云何緣自覺?
這段話是富樓那在問佛陀:什麼是修行?我們修行到底要修到哪裡去?有什麼方法來自我檢覈?
 
富樓那以五個「云何」問修行
「云何滅熾然?」我們修行便是要有所抉擇,要自我檢覈,以滅掉自己的「熾燃」。「熾燃」是什麼?佛教所說的「苦」裡有「五蘊熾盛苦」,這是指自己內在身心的痛苦。當我們好像很精進地認真修道,而用盡所有的精力時,就會有燃燒自我的感覺,這就稱為「熾燃」—如身心都要燃燒一般。有時嫉惡如仇也會「燃燒」,有時道業不精進,身心也會「燃燒」。
 
用功時,觀察自己的一呼一吸,觀察自己的身心是否平穩,就用呼吸當作一把鑰匙,開出一個窗口,讓自己來檢覈。而且自知、自了、自覺,這是功夫的內照,如果有人說這樣修得很好,身心安穩,於是生起聖者的驕傲,這也是要靠自己檢覈的。
 
修法重在過程,人生不也如此。在過程當中,你看到生命的狀況,成功不一定就一直成功,失敗也不一定會一直失敗。就如登山,爬到頂峰後,難道就要一直站在那裡嗎?修行就如登高,一步步都要在身心穩定的狀態,每一步都在登山,不是只有到山頂上才是登山。
 
「云何不待時?」為何說修行不必等待時間呢?因為修行沒有時節的限制,也就是說我們要時時刻刻地回到當下。事情只發生在當下的那一剎那,一剎那過了,自己又生起了許多想法,既不提起也不放下,那是不恰當的。要當下就處理,自己選擇是提起或放下。
 
「云何正向?」什麼是正確的方向?別把左邊、右邊或任何一邊的方向拉進來,修行永遠只有一個方向—正向往前。
 
《金剛經》裡有「三心了不可得」,「過去心」已經過去了,不論你抱怨、欣賞或羨慕「過去」,都已追不回來;「未來心」尚未生起,是個未知數;「現在心」又停不住、留不住。只有往前看,這就是「三心了不可得」,《般若經》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云何即此見?」這句話是說要掌握住知見,看住我此時此刻的狀態。我此時盡心盡力,「法」就在此刻的因緣之中,這是「法住」、「法位」。佛教說「生、住、異、滅」,這房子現在還可以住,但過段時間就會壞滅,人也會自然地老、死,但是此時此刻還維持著某個狀態,這稱為「住」。「法位」就是指現在的狀況。
 
「云何緣自覺?」這句話是說「法」必須要自己去親證,不可只停留在聞、思的階段,因為「法」是內自所證、智者所自知的。
 
如實了知,不對色法生起貪愛
佛陀回答了這五個「云何」:
富樓那!比丘眼見色已,覺知色,不起色貪覺,我無有內眼識色貪,不起色貪覺,如實知。若,富樓那!比丘眼見色已,覺知已,不起色貪覺,如實知色,不起色貪覺,如實知,是名滅熾然、不待時、正向、即此見、緣自覺。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比丘眼見色已」,比丘看到一個色法在他眼前,「已」就是指當下,這是指比丘看見一個色塵的當下。
 
「覺知色」,覺知有色法在眼前。「色法」是指「眼識所對的境界」,就如我們在看人,有男(女)、老(少)、黑(白)、高(矮)等等,這些都是「色」。他覺知這就是一個色法,「色」就是物質、物理的東西,也就是一個境界。一般說眼觀色,如果就眼識而言,就是以眼識所接受的面前的境界。
 
「不起色貪覺」是指能覺知色法,但對色法不起貪愛。「不起」就是他知道此時心念不要再往下深入,深入什麼呢?例如看到一個女生,心想:「那個長得真漂亮哦!」又繼續想:「那個是我們家隔壁的隔壁的小姐哦!」念頭就這樣不斷地轉下去。什麼叫「用功」?我不跟著念頭打轉,分別喜歡或不喜歡,我只知道有這樣的感覺,而我「不起色貪」。因為「貪」的背後就有喜歡與不喜歡的分別心。
 
「貪」是什麼?就是我接受的、我喜歡的、我熟悉的那個感覺,就一直生起「想要」的念頭,這稱為「貪」。無論性別、年齡、膚色、國籍,都會有因「色」所產生的「貪」,這是眼識對所緣的境界生起貪愛的關係。我們平常感官的運作就是如此。
 
「我無有內眼識色貪,不起色貪覺,如實知」,我的眼識就如一面鏡子,只有一個境,不論是誰出現,都沒有選擇,沒有喜歡或不喜歡,它是「無記」的。如果自己的心要攀緣時,就會有「我想要」的念頭。「我無有」是指我就到此為止,念頭在這個地方停住,不再跟著它打轉,這稱為「無有」。我的心不跟著前面境界打轉,不再生出一大堆妄念,我的眼睛只是看著它,就如鏡子照著它。鏡子會自己做什麼嗎?不會,它只會如實顯現鏡像而已。
 
如果有貪愛,別人從你眼前走過,你就想:「這個小姐是我喜歡的!」「這個老人家太老了啦!」「那個走路歪七扭八的啦!」「這個是老外。」別人只是走過去,你卻比別人更忙,自己在那裡翻滾,內心熾燃!
 
如果是如鏡子一般,「色」不會留在鏡子裡,它是當下的,不會停留下來。哪來的貪或不貪呢?「不起色貪覺」—沒有生起一念貪愛色的感覺,只有第一念映現,沒有繼續往第二念、第三念、第四念不斷地攀緣下去。
 
「如實知」,我如實地知道。「如實」就是依照它的樣子,男人就是男人,女人就是女人,老人就是老人……,什麼就是什麼,不必再生出其他念頭,不去想喜歡或不喜歡,那些全都是自己從心中生出的一堆垃圾。如果不能如實地知道事物本來的樣子,自己就會在這堆喜歡或不喜歡的垃圾裡翻滾,想抓什麼呢?好像要抓住,如果抓不住,又有失落感,心裡又不舒服,這些都是自己心裡在作祟。有很多人說:「我一定要想辦法把那件傷害我的事情忘記。」你愈是想要忘記,就是一直把它攬進來,這就稱為「熾燃」。不需要去忘記,只要「如實知」即可。
 
我們平常的身心狀況就如鏡子,漢來漢現,胡來胡現,男來男現,女來女現,就是如此,都不會留在這個鏡子上。就如鳥飛於長空,來來去去,不留下一絲痕跡,而且整個長空都還是永遠存在,我們的心也是如此。我們要有自我知覺的能力,這就稱為「覺」,修行就只是如此。不是拒絕它:「哦,你不要出現」或「你不要在這裡」,這樣做只會讓心愈來愈散亂而已。
 
「如實知色」,我如實知道這個色法。修行就是「如實知」,知道自己生起貪心。任何事情都是自己先知道,當你不喜歡時,身體就會通知你,心就會通知身體。
 
「是名滅熾然、不待時、正向、即此見、緣自覺」,因為我們如實知,就能看清楚身心所焦慮的是什麼,讓它回到它的本然去解決問題。煩惱因此不再生起,這個就稱為「滅熾然」,不要繼續流竄,不要繼續燃燒。這是當下的,要一直走向正確的方向,掌握住正確的知見,由自己去親自驗證。
 
守護六根,自知自覺
最後還有一句:「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這是說其他的五根也是如此。眼、耳、鼻、舌、身稱為「五根」,它們對著五種不同的塵境生起「五識」,它們各有功能。前面所舉的例子,只有「眼見色」(眼根見到色塵),這個是最容易理解的。以照相來說,要拍攝的、錄製的就是以影像為主,這稱為「色」。以眼來攝「色」,配合光線、遠近等條件,你就能看到眼前的境界,這就是「眼見色」。
 
耳根能聽到聲音,舌根能嚐酸、甜、苦、辣、鹹、淡等味道,鼻根能聞到各種氣味。鼻根不是只有鼻子而已,還有鼻子的神經。有的人鼻子外觀好好的,可是鼻子的神經遭到破壞,就聞不到任何氣味。
 
眼、耳、鼻、舌、身這五根,看起來好像身體的面積最大,但其實我們臉部的眼、耳、鼻、舌等器官是最靈敏的。身體的冷、熱,衣服布質的粗、細或厚、薄,穿起來是否暖和,自己馬上就知道,這就是身根。
 
還有一個是「意」根,如果心不在焉,就如小朋友在做功課,書擺在眼前,眼睛瞪得很大,但心不知道跑到哪裡,這是「意」根沒有專注的緣故。我們也會這樣,意識有時與現前的境界在一起,有時又不同在,所以,「意」更加地靈活而不受控制。
 
修習「止」與「觀」可以開放我們所有的六根、六識,也可以用一個方法管理。例如,我現在坐在這裡,可以觀想我母親,她好像就在我眼前,這是我心裡畫出來的像,由我的「意」所生。有時覺得媽媽還是很疼愛我,很喜歡、很溫暖;有時又想想自己好可憐,工作辛苦賺不到錢。我們就是一直在自導自演,自己在這裡玩自己。當有個境現起,自己就玩起來了,心情就跟著滿沮喪的、滿喜歡的……有時自己沒有自覺就會一直繼續往下走,要切斷還是要繼續?這個抉擇就稱為「修行」。
 
我常說所謂的「惡」,就是想一直害人,一直對不起別人,但「煩惱」並非如此。「煩惱」是指自我精神不能集中、自我擾亂。所以,修行是不能少的,如果你身心常常有很多干擾,就更需要好好地修行,在眼、耳、鼻、舌、身、意上修行。不要以為修行人坐著都沒事做,你看他慢慢地走路,這是在練習「止」與「觀」,也是在進行禪修。
 
現在我們修習「止」與「觀」,要從什麼地方開始?就是要從觀察呼吸開始。呼吸是流動的,它如流水般一直在流動,不會停下來,你急也急不得,慢也沒有用,你只能自然地呼吸。所以,藉由觀察呼吸,就是看住了生命修行的狀態,藉由觀察心裡生起來的念頭,你便看住了自己,而會管理它,就會減少後面很多不必要的煩惱。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