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隨感覺起舞:洞悉放下的智慧
體證「滅」——苦的止息

苦的生起是由於對欲望的執取,欲望有「欲愛」、「有愛」、「無有愛」三種。 我們應有的正觀智慧,便是清楚地知道欲望的生起,同時知道欲望應該要放下。 佛陀所教導的,便是洞悉放下的智慧。



當你體會不執著與放下的平靜時,第二聖諦便導向了第三聖諦。當你放下某事物時,你覺知到對五蘊沒有執著,你覺知到貪愛已經被放下了,於是對第三「滅」聖諦的覺照便生起了:「此是苦的止息」,「應該體證苦的止息」。

當我們對苦的止息的體會愈來愈深時,我們就會注意到沒有執著的滋味為何。大多數的人不能察覺沒有執著,因為人們通常在執著與貪愛時,才能產生知覺。一個完全迷惑的人,只在執著與貪欲現前時,才會感覺到自己是活著的。而當你去觀照自己不耽著於五蘊時,就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你什麼都不是了。

神經質的問題讓人們感到有趣及真正地活著。「我奇異的精神官能症,來自童年時期的各種創傷。」所以不再是:「蘇美多,一個尿尿者。」而是「蘇美多,一個有趣的神經病、神秘人物。」或「蘇美多,一個住持。」—這些都是令我們執著的因素。體證止息使你將那虛構的我結束,體證放下就是止息。凡有生就有滅。如此,止息就被知覺了,止息應該被體證。修行就是去體證苦的止息,當我們說到空的時候,空的心是沒有我的。不再有任何把心當作是人的想法。一旦你認為這個是「我的」心,如果你緊抓著那個想法,那麼你就又迷糊了。假設你存有「我的心」這個想法,但僅視其為有生有滅的念頭,不去執著它,那麼它只是一個因緣。它不會滋生苦,它是詳和的。

當「無我」現前時,寧靜也出現了。當「我」與「我所」出現時,就不再有寧靜、擔心、焦慮,那究竟是什麼呢?他們都源自「我」與「我所」。所以,當你放下時,「我」與「我所」就隨之止息了,接著而來的是寧靜、安祥、澄淨、清涼與空。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