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鬆身心來禪修
9吃飯、穿衣,回到當下



防護六根除諸漏
我們的香光書鄉出版社出版了菩提比丘整理的《一切漏經注》。《一切漏經》是以綱要的方式記載佛陀所說的修行方法,以知見「如理作意」與「非理作意」作為開始,經由「體見、防護、受用、安忍、迴避、除遣、修習」七種方式,來斷除諸漏,可說是我們實修佛法的最佳指引。
 
什麼是「漏」?「漏」有三種「欲漏」、「有漏」與「無明漏」。這些都是身心的障礙與污染,必須先斷除,才可以進入聖道。如同要種田一般,一定得先鋤草、施肥、鬆土與引水灌溉;想要解脫,也要先清理煩惱染污,才可能進入聖道、聖法。
 
禪修先從哪裡開始呢?從對我們自己的身體有感覺開始,不是要尋求身體之外的某些概念,或那些雜亂的妄想,一定是從身體開始,把心繫住。例如禪修時,身體會有一些觸覺,你先回到身根,用自己的身體來檢核你的意識分別,這些分別心會一直往外面飛,一直要把你拉出去,它不想回到你身心上。
 
但你要不為所動,要防護你的六根,如理抉擇,才不會被煩惱所轉。什麼是「六根」呢?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就是我們能感知外境的感覺器官。防護這六根讓我們能阻斷意識分別所生起的煩惱,因此是修行時最基本的功夫。
 
我記得有次遊太魯閣時,有位女士跟我說:「晚上門窗要關好,不然會有猴子跑進來,你們就會多一位眾生了。」
我心想:「我們修法也是要關好眼、耳等六根的門窗,不然煩惱的猴子也會跑進來竄上竄下啊!」
有的人就會說:「那麼,瞎子與聾子不就是在修行了嗎?」是這樣嗎?不是。個人修法時,想要得到自在,不是閉上眼睛、觀上嘴巴就認為是關起外緣在修行。什麼是修行?你的感官能清楚覺知,只是不執取任何境界,是自在清楚的、自覺覺他的。
 
清楚覺知,不手忙腳亂
清楚地覺知是指什麼呢?例如吃飯時,手也忙、眼睛也忙,每個地方都在忙,你的心不要隨著眼睛與手到處忙,別讓自己連吃飯也那麼手忙腳亂。要安心地覺知自己嘴巴的咬合,完全地咀嚼食物,所有的菜、湯與水果都不貪取,飲食知節量,不可吃得手忙腳亂。不論進行任何動作,都要回到當下,吃飯只是吃飯,喝湯只是喝湯,如此心才可以安,其實這是很好的修行方法。
 
包括走路也是如此,密集禪修期間,你必須訓練自己緩慢而專注地走路,不是要走快一點或走慢一點的問題,而是專注地走路,注意腳部「抬起、移動、放下」的動作。當一隻腳抬起來時,你身體的另一隻腳就會自動地維持平衡,這一隻腳還未踩下去,那一隻腳已經等著要抬起。你完全地專注,就會發現那時身體是最輕鬆的,而且自我都是平衡的,每一步都在當下。
 
記得也要把這種專注帶入平時的走路當中,只是這時覺知的速度要比密集禪修時快上許多。那種常常拐到腳、扭傷筋的走路法,都是「魂不附體」的走路方式。專注地走路也是一種修行,我們稱之為「行禪」,要把這種方法培養成你的修行方法。
 
你要清楚地知道腳如何踩下去,飯菜如何吞嚥下去,這些都需要感官去覺知,但你只是觀察,不分辨好壞、美醜,這就是用功。若是什麼都不知道,吃這個、想那個,走這個、看那個,心沒有收攝,又怎能談到修行呢?
 
阿難的證果
禪修要轉化成為你知道的方法,你確實知道方法以後,你就會在你的吃飯、穿衣、走路等任何的情況中,都回到當下,是冷靜的、清明的,不是驚慌失措、魂不附體的,而且你的心是全然放鬆的。
 
就如阿難的證果過程一般,《阿含經》裡記載,佛陀入滅以後,大迦葉發起第一次結集,召集了五百位證得阿羅漢果的比丘參加結集,只有阿難不可以參加,因為他尚未證得阿羅漢果,同時大迦葉也提出了十件與阿難有關不如法犯波逸提的事,來責怪阿難。
 
阿難心裡非常難過,他回到住處,整夜精進行禪,觀察「抬起、移動、放下」的一一動作,直到天將破曉,想稍作休息而徐徐躺下時,仍持續地專注於觀察「躺下、躺下」,在這樣的動態裡,心全然地放鬆而專注,於瞬間證得阿羅漢果。阿難最終被允許參加結集,也才有經藏與律藏的產生,佛法得以流傳至今。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