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紀行
7麥積山石窟:一抹微笑



這甘肅天水的麥積山石窟迥異於沿著河岸開鑿的榆林窟,它是開鑿在小隴山中一座高142公尺的孤峰上,此峰因山形酷似麥垛而得名。麥積山石窟始建於西秦、北魏時期,其藝術向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聞名,被讚譽為「東方雕塑藝術陳列館」。這次在麥積山,我看了著名的第44窟「東方的微笑」。
 
第44窟的開鑿啟建因緣,傳說是由於西魏文帝迫於柔然的威勢,不得不娶柔然首領的女兒為后,原來的皇后乙弗氏就被迫讓出皇后之位而出家為尼。後來,為了阻止柔然入侵,文帝竟賜死乙弗氏。待她的兒子登基後,為紀念母親,便以母親的形象刻鑿了第44窟的佛像。因此,麥積山第44窟的佛陀塑像是柔美的女性像。
 
第44窟正壁龕內塑坐佛一尊,龕外塑左、右脅侍菩薩各一尊,左、右兩壁側塑弟子各一尊。佛高160公分,水渦紋高肉髻,內穿僧祗支,胸前系結,外披通肩袈裟,結跏趺座。肉髻、胸前、衣裙上還有殘存的彩繪痕跡,覆於佛座前的懸裳衣褶,呈圓轉的線條,層次分明。佛面端莊典雅,微微俯視,和藹可親,體現了西魏造像的美感。龕外脅侍菩薩高130公分,頭戴冠,髮呈三縷,披巾繞肩。側壁弟子高107公分,形象質樸。
 
我看著這「東方的微笑」的佛像,它真的很莊嚴!這樣的感動不同崖壁上或雲岡石窟的巨大宏偉,而是佛像自然流露出的慈祥與慈愛,那模樣完全就如同我心中的媽媽、我做功課觀想中的觀音菩薩。旁邊兩尊脅侍菩薩雖是站立,但是小腹微凸,放鬆而不繃緊地展現了閒適安恬。內心不禁覺得:「哦!這就是我要的莊嚴。」這是美的一種意境,修行也是一種意境,就如穿衣,佛陀可以著補衲衣,也可以接受金縷衣,重點在表顯了身心的和諧,釋放了自己的緊繃,完完全全地就坐在那裡,這是莊嚴的美,散發著巨大的感染力。
 
這尊佛像既然是兒子按母親的模樣所塑造,形式上說是釋迦牟尼佛,但其實就是心中的母親。在中國人的心目中,佛教的佛與菩薩的形象跟這一塊土地上發生的人、事、物糅合在一起,呈現出人間的悲喜哀樂。事實上,當人們能夠在信仰裡找到融合、依託與轉化,當下就能映現在修行中,真的是一種美的意境。
 
在風吹雨露浸滲中,麥積山上泥塑像的色澤已然脫盡,與山的崖壁也會逐漸剝離,保存的考驗已迫在眉睫。今日我們還能親自見到那一抹的微笑—東方的微笑,安然、自在、放下、含蓄的那一抹微笑,是很大的福報。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