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紀行
9扶風法門寺:頂禮佛陀指骨舍利



這次西行的最後一站是西安—曾經是十三朝首都,也是絲路起點城市的長安。遠離了大西北的荒漠景觀,一下子就來到車水馬龍的西安城,我需要適應。
 
大唐盛世、長安氣魄,這裡曾經是當時世界唯一的坐標,絲路是當時世界的唯一通道,是世界文明大匯聚的城市,那是一個怎樣壯闊的時代!當時從西域過來的人們,是否也跟我一樣睜大了眼,就如墜入繁華夢,在這個富麗而宏大的世界中心,領略到世界文明不同的高度。
 
法門寺供奉著佛指舍利,這是一定要去朝拜的。據說西元前三世紀,阿育王統一印度後,為弘揚佛法,將佛舍利分送至世界各國建塔供奉,寶雞法門寺就是其中一處。唐代,這枚舍利曾七次被迎請至皇宮供奉。西元874年,唐朝最後一次迎請供奉後,指骨舍利被送還法門寺,密封珍藏於塔下地宮。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也延燒到西安佛教建築。當時住持良卿法師(1895-1966)在真身寶塔前自焚,悲壯之舉保全了塔下珍寶。直到1987年,法門寺真身寶塔重修之際,掩埋地下的唐代地宮浮出地面。在沉寂了一千多年後,兩千多件大唐國寶重器簇擁著佛指舍利,就這樣重回人間,震驚世界。
 
唐代對於佛指舍利的虔誠朝拜,是佛教在中國非常特殊的現象。唐王朝七位皇帝—唐高宗、武則天、唐肅宗、唐德宗、唐憲宗、唐懿宗、唐僖宗—都曾開啟真身舍利塔地宮,奉迎佛骨到宮中供養,或為息災、祛病、免兵亂;或便於皇帝與后妃瞻禮供養;或為提供扶風至長安等地的官民朝拜舍利方便。
 
歷史記載,迎佛骨不僅經濟花費甚巨,還因為朝廷的帶動,社會上出現了如荒廢家業捨施佛寺或燒頂灼臂供養等種種的宗教行為。因此,唐憲宗再次下令要迎法門寺佛骨時,刑部侍郎韓愈便上奏《諫迎佛骨表》加以勸諫,但因言詞過於激烈而遭貶,成為歷史上著名的公案。
 
「夫佛本夷狄之人,與中國言語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義、父子之情。」《諫迎佛骨表》中的儒、佛衝突,或儒、釋、道三者之間的爭議、矛盾與糾結,這是自西漢末年佛教傳到中國後,在面向中國文化要如何立足、存續時,歷代無數高僧大德、護法居士無法迴避的挑戰。
 
而今,佛教與中國文化的相融合、調整,不僅豐富了中華文化內涵,佛教也在漢地開出了漢傳佛教燦爛的花果。
 
今日,法門寺已修建成一個文化園區,最為醒目的是「法門寺合十舍利塔」,這是由台灣著名建築設計大師李祖原先生策劃設計,呈雙手合十狀,塔高148公尺,相當於五十層樓高,中間有安放佛指舍利的寶塔型建築,舍利塔前面有一條長達1500公尺的「佛光大道」,兩旁用花崗石雕刻巨大的佛像,非常宏偉大器。
 
合十—在佛教是一個重要的意象,象徵著和諧、和合與祈願祝福。在佛陀的舍利前,我也合十頂禮膜拜,我願將此深心奉塵剎,祈求諸佛菩薩護佑,護佑漢傳佛教這朵燦爛的花,在未來持續綻放,正法久住。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