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隨感覺起舞:洞悉放下的智慧
刻意忽略的生命全貌

苦的生起是由於對欲望的執取,欲望有「欲愛」、「有愛」、「無有愛」三種。 我們應有的正觀智慧,便是清楚地知道欲望的生起,同時知道欲望應該要放下。 佛陀所教導的,便是洞悉放下的智慧。



你們之中有多少人忽略或拒絕承認自己身體上有令人不喜歡的功能?人的身體的確有些功能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在講究禮貌的社會中,我們根本不會提它。我們會在適當的時機,運用各種委婉的說法客氣地離席,因為沒有人願意把自己的形象與那些功能連結在一起。我們希望自己的出現,與形象跟愉快的、有趣的、吸引人的事物相連結—我們照相時,希望自己跟花在一起,配上美麗的背景,而不是坐在馬桶上。我們想要遮掩生命自然的變化,染髮,用化妝品覆蓋皺紋,盡一切的可能讓自己看起來更加地年輕—因為「老」意謂著沒有魅力。
 
當我們老時,失去了美好與吸引人的部分。所謂的反觀覺照,就是去明了疾病與死亡。真實地認識那一個吸引人,那一個不吸引人—所有感官世界的真實面貌。每一個生命體都具有感官器官,這些器官會接觸到它的對象—從最美好、愉快的,到最令人嫌惡、醜陋的—我們將體驗到各種感受。感受分有樂、苦、不苦不樂三種。而這樣相對二元性的情形,所有的感官器官都一樣。包括味覺、觸覺、視覺、聽覺、嗅覺與思惟。
 
不要落入「我見」的陷阱中

我特別使用感受(受蘊)這樣的字眼,以囊括所有吸引人,及令人厭惡的概念。我們隨時隨地都透過身體或透過聽、嗅、嘗、觸及思惟,體驗到樂、苦、美、醜或中性的感受。甚至回憶都可能是吸引人的—我們有著美好、不美好、與中性的回憶。假設我們不留意,落在無明的控制中,落在我見中,而毫不質疑地以為有個我,那麼這些可愛、不可愛及中性的感受都將以欲求的立場來詮釋—我想要美麗的,想要可愛的,想要快樂及成功,想要被讚美,想要被感激,想要被愛;我不想被迫害,不想不快樂,不想生病,被輕視或被批評,我不想要看到所有醜陋的人、事、物,也不想跟令人不快樂的人、事、物在一起。
 
一個尿尿者
 
再來想一想我們的身體機能。我們都知道這些機能是天生的,但我們不想把它們當成自己的一部分。我必須排尿,但沒有人會願意以「蘇美多,一個尿尿者。」而留名青史。可是若說「蘇美多,是阿瑪拉瓦地道場的住持。」就完全沒問題。當我寫自傳的時候,將會出現我是阿姜查的弟子;以及當我還是個天真無邪的孩子時,我是多麼地敏銳之類的事—或許偶爾有些調皮搗蛋,因為我不想被看成一個沒有個性的娃娃。在大部分的傳記中,身體上令人不愉快的機能往往不處理。我們不是要爭論,認為應該把這些機能當作自己,而是開始注意:自己不想被它們困擾的心性;或者去注意並觀察我們生活中有不少這類的事。它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就是如此。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