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紀行
5敦煌青年的奮鬥



千古名城的敦煌,往來苦旅的人們曾在此留下多少詩句,漫漫黃沙與砂礫乾涸的大戈壁千年如斯,人想要於其中存活,需要多少努力。即使在科技如此發達的現代,在這個艱困的大自然環境,生存的條件依然嚴苛。
 
這次去敦煌,帶車的導遊是個年輕的敦煌男孩王正澤,我聽了他提到自己的奮鬥歷程,覺得很有觸發。事後,我請他記錄下來,以下是他的自述:
 
我從小生活在一個一家四口的溫馨的家裡。雖然在農村,條件比較艱苦,但是父母都特別疼哥哥和我。
 
哥哥在西安上大學,畢業後先是在敦煌打工,後來考取了公務員,現在有一個穩定的收入。
 
因為我出生在敦煌,高中暑假,就在當地做臨時導遊,向大家介紹我的家鄉。後來我去了蘭州,在蘭州讀電腦專業,畢業後回到了敦煌。但是後來發現,敦煌對電腦專業的人才需求太少太少,想想我當臨時導遊的經歷,我決定了,我要考導遊證。最終走上了導遊的道路。
 
在西北,如果沒有一個特別好的技能,根本是不足以養家的。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村的收入已經遠遠無法滿足我們的消費,所以後來我的父母在市區買了第一套房子,全家都到城裡找工作。媽媽現在在一所高中餐廳上班,爸爸在敦煌市環衛當一名清潔工,哥哥是公務員。雖然父母年齡都比較大,但是因為之前是農民,忙了一輩子,不願意休息,所以一直堅持工作。
 
我在2016年年初結婚,取了一個非常體貼我、愛我的老婆,並且在2017年買了自己的房子,有著自己溫馨的小家。
 
多樸實的文字,本文結束在「溫馨的小家」。但是,如果你也跟我一樣沿著公路而行,所見盡是荒涼大漠,砂礫裡能長成的也只有棉花時,才會知道這「溫馨」來之不易。敦煌人口多集中在城市,農村人口約有十萬,而且愈來愈少。農村每畝地只能產八百至一千斤的棉花,根本就養不活人,都必須靠政府的農業政策來改善農民生活。我對這位導遊說:「你們家鄉總是這樣黃沙飛揚,氣候變化這麼大,一個孩子生下來,還要能夠養活,真的太不容易。」
 
看看我們穿一大堆衣服,只要太陽一下山,氣溫陡降,就容易感冒—父母怎麼可能一直將嬰孩抱在懷裡,一會兒加衣、一會兒脫帽?我
打從內心感慨:「台灣真好!」但是,台灣從一開始就這麼的好嗎?也是在前人的奮鬥過程中走過來的,也是觀音菩薩保佑與眾佛、眾神明的保佑,台灣社會一路向上改善,這才逐漸好轉的。
 
沙漠型環境這麼艱苦,相對地,宗教也很發達,這表示宗教在支持與撫慰居民的心靈上,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宗教與社會兩者要互動,就如敦煌清真寺的阿訇與雷音寺的法師們的努力,信眾心中有佛菩薩、有真主,我們宗教師的身心中也有信眾、教友,這樣的相互支持與鼓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能分開,才能創造祥和、繁榮的社會。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