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錄自140 期
2021.06.20
釋悟因
開塔見佛 開權顯實14你與哪個世界相應
佛陀三變淨土:第一變,變娑婆世界;第二變,變八方世界;第三變,又變了八方世界。其中「初變娑婆世界成為淨土」,意思是什麼?娑婆世界坑坑疤疤、高高低低,有很多不如意。大家看每天的新聞,每件事無論大小,都能吵上半天。
娑婆世界好爭好鬥,這也是世間眾生多憂苦的原因。如果在佛菩薩的世界,因為個人的境界不同,自然而然就會不一樣了。
世界有幾個?無窮無盡之多。世間眾生隨著業力,會住於何處?是相應法。眾生所住的世界會「成、住、壞、空」,不是固著不變。《地藏菩薩本願經》裡說「此界壞時,寄生他界。他界次壞,轉寄他方。他方壞時,展轉相寄。」眾生輾轉流連各個世界,為什麼會到那個地方?就是因為「相應」。
倘若覺得自己現在的環境不好,可以先發願改善。要發善願,不然永遠不會喜歡它。投到這個世界來,是自己要的。搬個家、換住所,能改善嗎?通常一陣尋覓之後,依舊又找到一個你受不了的地方。所以,倘若覺得環境不好,心裡要有一個願去改善它,就會愈看愈舒服、愈看愈順心。
境界的轉化
唐朝有一個裴休宰相,有個兒子叫裴文德,是位「翰林」,被他送到佛寺出家。裴休送兒子裴文德去當和尚的途中,遇到一條河。過河時,裴休對兒子說:「含悲送子入空門,朝夕應當種善根,身眼莫隨財色轉,道心須向歲寒存。」(1)這些話帶著老父親情的感傷,也滿懷期許:我懷著為人父的不捨之心,送兒子去做和尚,但也期許他,日夜都要精進種善根,切莫眼睛亂飄、貪戀財色,道心要跟歲寒時節一樣,即使寒澈骨,也要隨時砥礪。
裴休又期勉兒子:「看經念佛依師教,苦志明心報四恩,他日忽然成大器,人間天上獨稱尊。」
裴文德到了佛寺,被分配去挑水。早期的水源在山溝之間,終日挑水的日子很辛苦,他愈想愈不甘心,忍不住抱怨:「翰林挑水汗淋腰,和尚吃了怎能消?」他覺得自己貴為翰林,卻為了挑水,弄得大汗淋漓,連腰都濕了,這水和尚吃得消嗎?
寺裡面一位無德禪師,聽了笑一笑:「老僧一炷香,能消萬劫糧」,老僧只要一炷香插下去,多少食糧,都消化得掉!當場就讓裴文德說不出話來。
原先裴文德的境界,只能看到日常做事很辛苦,心裡不舒服。但在這件事後,他有所轉化,從此收攝身心,遵照父親的期許,認真修行,後來成為一位大成就的大德。
他看的境界,不同了。
偉大的事業在娑婆世界成就
儘管娑婆世界坑坑疤疤,又十分危險,有很多險惡,但是偉大的事業也都是在此成就。
無論「做大事,找替手」,或是運用科技創新,改善世間,更重要的還是要回歸對人的關懷,這是基礎點。成佛的心,是從這個基礎點,作為佛性修道的根本,最重要的還是這顆「道心」。
佛法修學是「以人為本」,回到人心的安頓,讓大家都能活得好一點。
我常說:「覺知不住,回到當下」,什麼是「當下」?時間是三世的流轉,有過去、現在、未來。時空的交會點,就是當下,我們時時都在當下,沒有離開。
歷史持續演變,科技不斷進展,不同時空,對應不同的生活方式,但不變的是:我們要用什麼方法,可以讓自己、也讓別人都活得好一點?這即是「增上心」。
(1)《蓮修必讀》卷1:「示子出家偈/裴休居士含悲送子入空門。朝夕應當種善根。身眼莫隨財色轉。道心須向歲寒存。看經念佛依師教。苦志明心報四恩。他日忽然成大器。人間天上獨稱尊(四恩者。父母。師長。國王。施主)。」(《卍新續藏》冊62,第1214號,頁870,上16-20。)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