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因法師談菩薩戒(一):以菩薩戒莊嚴自身
12如何受持菩薩戒?



盡心為體
菩薩戒要如何受持?
 
菩薩戒的持戒根本在心地,最重視的就是我們的意業。當然我們受持佛法時,有身、口、意三處。「身」有殺、盜與淫戒;「口」有妄言、綺語、兩舌與惡口戒,「意」有貪、瞋、痴戒。
 
我們在修學佛法,儘管身、口業方面都能嚴謹受持,這是非常可貴的。但是佛法最重要的是在心地法門,要盡心為體,心有動念即是違犯,在修學佛法方面就會構成障礙。
 
佛陀在世時,曾為耆那教的信徒開示,因為耆那教認為只有身、口犯戒,才有憑據,才是真正的犯戒,而心有違犯是看不出來的,不構成有罪。佛告訴他們,只有心犯戒却不動身、口業,還是犯戒,因為身、口業的發動時,最先不會沒有意業的發動,若不先修心,如何去看待持身、口戒?因此,說持戒時,必須加上意業,動身發語皆從心識出發。
 
要如何做才能稱為「持戒」?《菩薩瓔珞本業經》說:「一切菩薩凡聖戒,盡心為體,是故心亦盡,戒亦盡,心無盡故,戒亦無盡。」就要先謹記「盡心為體」。而且就從身、口、意開始。菩薩戒就以這樣的情況來看待我們的信仰與修學,慢慢地來指導我們所有修學佛法的方向,這都是以心地為準。
 
菩薩戒有六重戒與廿八輕戒。這廿八輕戒裡,每一條戒放到我們現在的生活世界,就會覺得要做的事情好像非常多。雖然事多且複雜,但唯一的原則就是「盡心」,修學佛法不就是如此嗎?我們在日常生活裡,就用心來看待,因為心是無盡,所以,戒也會無盡。
 
我們推托說自己未受菩薩戒,可不必受菩薩戒的限制,但菩薩戒的內容其實跟我們的身、口、意息息相關。我相信每個人其實早就與佛陀有約,在學佛伊始便發願「我願意學習」,不論是三歸依、三聚淨戒或四弘誓願,這些其實都是菩薩戒的內容。
 
止持與作持
菩薩戒在六種版本裡的戒條多少不一,如果以菩薩戒的總綱來說,就是「三聚淨戒」,即三類必須受持的戒法—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第一類「攝律儀戒」是指「願斷一切惡」。凡是惡法都不可以去做,這稱為「止持」。不應該做的卻去做了,當然是不對的。
 
第二類「攝善法戒」是指「願修一切善」。凡是善法都要去做,這稱為「作持」。如果是應該要做卻未去做,也是不對的。
 
除了止持與作持,更重要的是第三類「饒益有情戒」,這是指「願度一切眾生」,發願成就眾生的善根,成就眾生的修法。
 
持戒與修行
所以,從修學佛法的角度來看,我把菩薩戒的六重戒與廿八輕戒歸類為五戒,因為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妄語、不邪淫與不飲酒)是最根本的。
 
我舉個例子來說明五戒與菩薩戒的關係。最近天主教教宗去非洲,他在非洲演說時提到:「以我們的教義,男女兩性不應該使用保險套。」很多的修女一聽就強烈反對。她們認為非洲愛滋病如此猖狂,而且仍不斷地在蔓延,每天因愛滋病而死亡的人數持續都在增加,製造對治愛滋病的藥物仍是緩不濟急。所以,一定要想辦法制止,第一便是要減緩擴散,而使用保險套即是一個有效的方法。
 
當我看到這一則新聞時,我反思:「什麼是菩薩戒?什麼是菩薩行?」天主教有它的教義,但是面對世間的問題時,應該要如何因應?到底要不要用保險套?在現代開放的社會裡,邪淫的情況已很普遍,有人就認為提倡用保險套,好像是在變相鼓勵此種行為。但是基於慈悲心,看到世間這樣的疾病蔓延,如果有方法可以使之減少,我們本來就應該要推廣。
 
儘管你沒感染愛滋,但地球是平的,是又擠、又熱的,而會傳染的疾病自古來何其繁多,不就在人類的努力奮鬥中減少一個算一個嗎?儘管我們的戒律裡也沒有提到保險套,但是我們對於這件事情應該正式地來看待它,而且來推廣它,讓人們能夠無畏地、清淨地、永續地居住在這個世間。這就是修習菩薩行、菩薩戒,只要以菩提心作為出發點,就是菩薩道。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