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緣題未定
鄉間之行



某日早齋後,巧遇師父欲前往後山經行,有幸隨行在側。走到分岔路,師父頗有經驗地說道:「用齋前可爬坡,飯後要走平路。」因此,就往平路的方向前進。
 
一路上,師父主動與鄰居及開車呼嘯而過的村民打招呼。爾後,一幕幕鄉村生活的點滴,自然地流動在師父開放的心中,也一景一景進入我的心中……
 
在後院牆邊泡茶的老農,對師父直喊「來坐啦!」曲著身體採摘「過貓」的老先生,說因為天氣冷,可摘的很有限,能摘就盡量摘。
 
師父也親切問候一早來到土地公廟拜拜祈願的夫妻,以及白髮蒼蒼的阿嬤。
 
步伐繼續往前走,來到一戶庭院,菜園中剛結了可人的果實,老爺爺正在修剪花木,享受鄉間富足之樂,他說:這個季節,適合種高麗菜、花椰菜……如數家珍地說了好幾樣。師父回應:「看到您種菜,就覺得很高興。」爺爺更開心了,笑得合不攏嘴。
 
師父不僅留意到人,路旁出現的動物、植物,她也一一觀察到了。轉入田間小路,出現了一隻狗。師父一向最怕狗,尤其是野狗。不過師父一眼就注意到這隻狗的尾巴下垂,師父說:「牠很可能是生病,或是常常被欺負。」我心想:哇!師父真是觀察入微。
 
接著來到一片豆莢樹欉,師父對屋外的阿伯說:「這一棵豆莢都長不出來,很可惜!」我還在思索:為什麼豆莢長不出來的原因,師父便轉頭說道:「如果是我,我會早些將豆莢的葉子除掉一些,豆莢的葉子太密,空氣進不去,豆莢也就不易生長。」
 
我一則讚歎師父的智慧,也思惟著這個自然界現象的義涵─「一個身心滿滿的人,是不容易長出智慧的。」師父沉靜的心,如鏡子一般,明淨地映照著外界的一花一物,既能隨緣照物,物亦不染其心,有的只是慈悲與智慧。
 
一路上,師父除了隨緣回應外境,也談了幾個話題。其中,師父提到:「我們弘法、上課,若是只在排比佛法名相,是沒辦法普及世間的。」
 
「法師們不能缺少人文素養,要能觀察貼近人的需要,這樣比較有人味。佛教如果只關在自家圍牆內,說自家的話,與世間有什麼關係?」
 
我想:這就是大乘佛教對世間關懷的切入點,以及她對徒弟學生們的教導與期許。
 
後來,師父問我:「什麼是法?」我靜靜思惟著,師父說:「透過觀察人生不同階段的需求,如何讓人向上、向善的提升,就是法。如經文所說,『但除其病,不除其法。』」我仔細思惟著這句經文:「什麼是法?眾生因執妄而見諸法,但妄惑若滅則無法可除,猶如病眼見華,病瘥華無。」在生活中對諸法若不能善巧方便,有時候反而弄巧成拙─就像有一位老師在課堂上跟小朋友說聖誕老人是假的,全班小朋友都哭了,這位老師也因此被解聘了。大人知道聖誕老人是假的,對小朋友何需拆穿聖誕老人的真相?
 
我甚為歡喜,師父對經文的活用與詮釋,常常是扣著對生命、對世間、對人文的關懷;一趟鄉間之行─我領受著,如沐春風。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