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羯磨法概說—6 捨墮與修道
物品夠用即可,不要貪得過多



談「捨墮」的「捨」,就是要看到此戒的重點在「不貪」,掌握的原則是「物品夠用即可,不要貪得過多」。例如有些人囤積了好多罐的補藥、健康食品,自己根本吃不完,結果堆放到過期。佛在世時,有居士供養畢陵伽婆蹉冰糖、蜜,畢陵伽婆蹉也分給弟子們,因為份量很多,比丘就罐裝而儲存。後來天氣熱,糖水融化四處漫流,環境因此變得非常髒亂。(3) 這些多出來的冰糖,就是長物,可以先拿出來請大家食用,或請他人處理,不然最後只會增加自他的麻煩。以現在社會情境而言,例如居士供養巧克力、麻糬,有些道場是等分,可是有些法師可以吃巧克力,吃多少塊都無妨;有些法師年紀大有三高,就不能多吃。又如圍巾已經有好多條,又有人來供養,這應該怎麼辦?
 
有些修行人捨心很強,居士供養的紅包就先存起來,如果哪個寺院需要鑄鐘、印經、供僧、建寺、獎學金,他就拿去布施。有些錢財也就轉化為醫藥布施,或給行善團賑災、鋪路,這也是一種「捨」。所以,如果法會供養品太多,就會推派執事人直接處理,這也是處理物品的方式之一。
 
佛教裡有個名詞「百一物」,是指出家人在三衣以外,日常生活中隨身所需的物品,佛制各蓄一件。這裡的「百」,不是確指一百,是總名其種類很多,但是數量只限於一。例如裝水的器具,有咖啡杯、茶杯、冷水瓶、熱水壺等,種類很多,但是功能不同。戒律裡提到,僧人都有個飲水的淨瓶,用來喝開水或飲料;穢瓶則是出門時洗淨用。如《金剛經》裡,佛陀赤腳出外托缽回來,坐下來用食前一定要洗腳。小小者會準備洗腳水給長老比丘或比丘尼洗腳,然後擦拭乾淨,才開始用餐。
 
現在社會跟當時印度的因緣已經不同,自來水設備很普遍,飲食用餐之前洗手都很方便,還要再帶個淨瓶、穢瓶嗎?今日既然已經不是律典中所描述的環境,我們知道律典裡有這些作法,就應該掌握原則,知道什麼是「捨」—捨財、捨心、捨罪,這部分大家還要多多思量,也不可隨意而改。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