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須具備的基本態度
平衡自己,慈悲眾生



身心與環境的和諧
在禪修時,除了要先適應禪修的身心狀況,再者就是要注意身心內外與環境的和諧、平衡。
 
佛陀指引我們修學佛法,不是為了要去坐在供桌上吃供果、聞檀香的。看看佛桌上的供花就可知,那些花插得再如何漂亮、莊嚴,都不是對著佛面,而是對著我們。因為這樣看起來才舒服、和諧,不僅我自己看得內心舒暢,大眾看到嚴整潔淨的佛殿也會生起虔誠之心,而感到清涼法喜,一起共修時也會充滿法樂。這叫莊嚴,彼此在和諧、平衡當中,它多美啊!
 
我們出家人不追求穿什麼樣的衣服,或以什麼作為裝飾,在家居士才要梳各種髮型,穿各式各樣的衣服。而我們洗盡鉛華,追求的是什麼?純樸的背後有我們要用心的地方。從進食一缽飯、談吐舉止,乃至將佛前的蒲團一一排列整齊,點點滴滴都是修行。
 
我記得有位法師出外參加禪修課程,吃飯的板聲響起,有人來請學員排班吃飯。當時有個人正坐得很輕安,內心感到很得力,於是不想起坐,還想再繼續坐下去,當被人叫起來去吃飯時,面帶不悅地說:「寧動千江水,莫動道人心,我在打坐,你怎麼可以叫我吃飯!」
 
其實若你不吃飯,可以先告知,不然就先寫條子說:「我凡是入定以後,三天、五天都不要打擾我,請讓我一直坐下去,飯可以不吃,但禪坐不可以不坐。」如果有這樣的事先聲明,大家一定會尊重的,不會硬性強迫你來吃飯的,這是相互體恤的表現,也是修行的一部分,這絕不是說你在那裡坐得比別人挺直和時間比較長就是有修行了。
 
所以,禪修不僅要注意自己身心的安定,更不可忽略互相的約定行程,身心內、外的和諧與平衡是非常重要的。
 
「五百我這一伙,五百同彼那一伙」
禪修是修行者一個很根本、很基礎的活動,也是我們必須要歷練的。在禪修期間,義工為我們煮飯,幫我們做了許多事情,你先修習了以後,有心得就可教導他們,同獲禪修之樂,這是我們必須常記在心的。我們能分享自己的所學,就是在美化這個世界。修慈心觀時,我們就是將自己的喜樂與安詳分享給自己所愛的人或敵人,也回向給累世的冤親債主。我們一定要切記,要以慈心來容納異己,唯有心存慈悲,世間才能走向和諧。
 
我們進入禪修後,更要慈悲眾生,世間的事本來就並非絕對的,有人贊同就會有人反對,大家不見得都同意我的想法,如果有一半的人同意我說的話,就已經要慶幸了。我出家以後,天乙法師曾說:「你自以為提出了最好的辦法,全部都是為大家設想,但大家怎麼可能都同意你呢?就算多數同意,還是有人反對的。」她接著以台灣話說:「五百同我這一伙,五百同彼那一伙」。
 
「五百同我這一伙,五百同彼那一伙」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一千個人在場,有五百個人贊同,就會有五百個人持反對面,這是大眾很自然的反應,端看我們如何看待與己意相左的人。
 
世間追求的是平衡,但世間並沒有平衡的這一天。所以,慈悲地去包容那些相左者,而不強壓異己,是我們在面對這紛擾世間時,最基本的處世態度。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