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未來:佛教對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態度
佛教的社會

西方資本主義的經濟發展模式,近兩百年來影響現時代社會發展、人心及價值觀, 佛教怎麼看待這些現象?資本主義所產生的浪費與不均的情況,如何因應? 作者以佛教教理為鏡,剖析社會經濟現象,回應佛教中道及注重人民福祉的基本態度。



佛陀提供的教導,使我們認識到每個人其實都非常複雜,因此必須滿足許多不同的需求,才會感到快樂和幸福。這些需求,在重要性上又有其清晰分明的高低序列,大致可分作三層。在最低層次的:維持肉體生命的基本物資—如衣著、食物、一個安樂窩、醫療、交通、能源、資具等等。再上一層就是社群需要—如教育、家庭、友情親情、群體活動的參與以及有意義的工作。最為重要的頂層,就是精神生活之需、正確的道德觀、心智的發展和了解生命真實的睿智。
 
以佛教為準則的社會秩序,正好能夠滿足以上的人類需求,讓每個人都可以感到無缺,過著滿意的生活。佛教社會首先確保所有人都得到物質上的需要,但是,由於佛教認為各種需要都有高低不同的重要性,因此,它不鼓勵現今社會只著重物欲和感官滿足的流行文化。在明確指出追求奢華生活是苦之根源的同時,佛教鼓勵節制、簡樸和知足。在讚揚布施是崇高人格的基本素質的同時,佛教也會策動基本物資的廣泛流通,使所有人都不再受到貧乏的痛苦。
 
以佛法為主導的大家庭社群
 
就佛教而言,物質需要的滿足,只是尋求更高目標的起點。由於人類的自然本能,是趨向群體生活共處同謀,因此,以佛教原則為主導的社會秩序,基本上是以小社群組成,讓每個成員都有機會作出實際的貢獻。只有小規模的社會組織,才可以拯救在現代城市籠罩下毫無意義地生活的人類。從佛教的角度看,污濁的大城市和彼此疏離的作事方式,是這個時代的特徵,它與能帶給人類幸福的自然規律有所差距。這種社會漠視人類內心對直接參與群居活動的本然需要。與佛教相應的社群,會以數代同堂的大家庭為社會的基本單位,每個家庭將會以佛法的觀點與價值為主導,並世代相傳。人與人之間的複雜關係,將會依循偉大的《教授尸迦羅越經》(長部第31經)作典範,在這部經中,佛陀細緻地述說父母與子女、顧主與員工、夫婦、朋友、師生乃至僧俗間的應有義務和關係。
 
以促進社會幸福為前提的小型經濟
 
最能與這個社會模式配合的經濟,應是地區性小規模的形式,而採用節約能源的簡單科技。在這樣的經濟環境,生產目標主要是為了滿足社區居民的需要,讓該區生產者與消費者有面對面接觸的機會。至於透過什麼機制把這些小型經濟融入國家以至全球的經濟體系,則有待構思建立,但整個系統的原動力,必然是以提供充裕的物資與促進社會的幸福為前題,絕非以商業利潤和不斷增長為重點。
 
以提昇個人境界為價值的精神生活
 
即使是蓬勃的經濟與和諧的社會,也未能真正滿足人們心中最深處所需要的生命意義,因為我們都想知道,究竟生活的最終目的是什麼,以及我們的行為應該依循那一途徑,才能面對生命裡重重的困惑與難題。對於這個問題,只有從宗教才可找到解答。這並不是要利用宗教作為團結一個社群的身分枷鎖,也不是視它為某地方遺留的傳統信仰和禮節。而是認為宗教確實能轉化個人,讓我們能開創一片更高超脫俗的境界。這種境界在我們心目中的重要性,高居首位,所以,從價值觀來說,精神心靈生活也順理成章地成為我們最尊崇的東西了。
 
精神生活的真正價值,並不存在於與日常生活毫無相關的封閉層面。相反地,它會滲進生活中的每一層面,融入我們的觀點來支撐著我們的生存,引導我們朝著最完美的方向走。以心靈和精神生活為尚的視野,將會帶領我們作出一些超越世俗目標的社經政策。一個以佛教為主的社會,認為最美好的境界就是涅槃,而一切社會及經濟的活動,其實都是為了促進人們走向涅槃這個目標。雖然最終也許只有出家人才能抵達這個目的地,其實,佛法也能深入日常的生活,在塵囂中為我們清晰明確地指示邁向涅槃的步驟與方法。
 
佛教社會認為:在俗世中不斷掙扎求存的人生過程,是一個培養我們的思想與心靈不斷向上的機會,絕非只是一連串為了解決技術性問題,而不停地在科技上的尋覓。因此,我們發展佛教社會的終極意義,就是要發揚道德戒律、專注正定,以達到覺悟離苦的大智慧。
 
僧俗共榮的社會
 
一個真正的佛教社會,必定會為達到以上目標而盡力栽培僧團的成立,也就是全力支持一群出家僧尼在物資上的需要。而這些僧尼又會為大眾教授佛法,並以身作則,使大眾能見證脫離俗世(生產和消費)的巨輪,全面投入聖者之道的榜樣。
 
我最後需要說明一點,或許我所描述的美好計畫似是紙上談兵,太過理想而不切實際。我部分認同這個說法。要實施這樣的社會秩序,當然是非常困難,威猛的阻力將會是來自最有財勢的強權份子。但我們要謹記:在現今這個漸趨全民主的世界,最終可以決定社會組織形式的,仍是你我這些大多數的人。當一個體系所採用的形式,只能給予少數人利益而多數人苦難的時候,就沒有充分的理由讓它再繼續運作下去。讓它能夠延續的,就只有那些權貴掌舵者的野心,以及他們專為普羅大眾而設的假象罷了。
 
今天,這個蒙騙的網絡已從多方面開始崩解,如生態浩劫、失業上升和經濟的不公平,或像潮湧般的罪案、欺壓和到處可見的社會頹廢與墮落。尤其在世界上大部分人口所居的第三世界,更能看到。大多數能看穿科技掛帥和全球資本主義體系的人,都會明白這種經濟運作模式是無法長期持續的。況且,這種體系除了明顯地傷及眾多受害者之外,最終也會禍及本來自以為受益的人。在世界不同的角落—草根團體、反文化運動或另類智庫等,都希望在這個新世紀之際,能找到保護地球的方法。對這些人來說,佛法所提供的信息,正可為時下的社經問題獻出高妙明確的對策。
 
為了利益眾生,佛教徒有責任宣揚這個信息,好讓大家知道精神心靈的提昇,是確實可以在現實環境中活用的。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