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錄自120 期
2015.09.20
釋悟因
人才的培育28 開放六根,覺知一切
修行並非關閉六根
在《雜阿含經》中記載了一段有意思的故事,是有關修行人應如何看待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
佛世時,有一位年少的婆羅門鬱多羅,他是婆羅門大師波羅奢那的弟子。鬱多羅前來見佛陀,佛陀問他:「你的老師波羅奢那是否有教你如何修根(在六根中修行)?」
鬱多羅說:「我的老師教我眼睛不要看,耳朵不要聽,就是修根。」
佛陀反問:「如果照你這麼說,盲人看不見色相,聾人聽不見聲音,他們也是在修根嗎?」
修行並非關閉六根,不看、不聽、不聞,而是在六根與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接觸的當下,保持清楚的覺知。對於一位投入宗教生活、實踐菩薩道的行者來說,六根必須開放,去接觸、認識、探索周遭的生活、文化與世界。
認識生命的意象
我曾經在香光尼眾佛學院引進「意象教育」,這是西方基督教對教會人員的訓練方式,是一系列內省的教學方法,包括意識會談、演講法、研討法等等。它提供了四個層次:
(一)客觀的:明白客觀情境上呈現的狀況。
(二)感受的:對客觀情境的反應是什麼?
(三)詮釋的:考慮情境的意義與目的。
(四)決定的:在情境中如何處理自己。
這個方法可在任何情境使用,藉著這四個層次,從覺察客觀的存在到主觀的深入對話,教導人們認識個人的生命意象。從個人所在的環境,到認識自己與環境的關係,以及自己與自己、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從而達到生命意象的覺醒,以及生存景況的抉擇、改善。
覺知自己,理解他人
開放六根,可以讓我們探索人與自己、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係,這是做為一個人本具的覺知能力。但是說它是一種能力,還不如說它使人具有人類的熱情,懂得關懷自己和人們的處境,並願所有的人都獲得安穩且有尊嚴的生命。
身為一位佛教宗教師,是否要將全部的人都度化成為佛教徒呢?那倒不必。因為信仰、知識與生活的深度、寬廣度有很多層次,只有不斷地學習、理解,才能豐富自他。
佛教說人是「有情」,這也代表人是有感知、感覺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知道自己行所當行、止所當止,從開放六根去覺知自己,進而理解他人,讓自他的互動昇華。如此一來,便能增上對生命的信心與信念。但是,對於「無情也可以成佛」的主張,我則是持保留的看法。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