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從觀呼吸開始
以呼吸為禪修下手處



呼吸是人最自然的活動
從禪堂中我開始學習佛教的禪修,後來我又學習緬甸葛印卡(S.N.Goenka)與帕奧禪師(Pa Auk Sayadaw)的禪法。
 
葛印卡的內觀禪修是根據《大念處經》中「四念處」的修法,在台灣推行的十日禪課程很受歡迎,稱為「內觀禪修」。「觀」(Vipassana)的意思是如實觀察,也就是觀察身心的實相,藉著觀察自然的呼吸來讓心專注,待專注力漸漸變得穩定之後,接著就觀察身和心不斷在變化的特性,體驗無常、苦以及無我的普遍性實相。
 
帕奧禪師根據《清淨道論》中三學、七清淨與十六觀智的次第,教導由 止」入「觀」的過程。一般都是由「安那般那念」(入出息念)或「四界分別觀」入門,遍修各種禪定的業處,入定而修觀,獲得觀智,得證道果。
 
以上兩者都是由觀呼吸入手,其基礎都是相同的,以呼吸為禪修下手處。為何禪修一定要從觀呼吸開始呢?我曾就這個問題問過禪師。
 
禪師說:「呼吸很重要啊!」
 
呼吸的確很重要,這是一個答案。但我仍然有疑惑,又問:「呼吸很重要,但為什麼禪修一定要以觀呼吸開始呢?」 禪師回答:「因為每個人都一定要呼吸,呼吸沒有白人、黑人之分,也不 分男女老幼,只要是人都有呼吸,時時刻刻、分分秒秒都得呼吸,這叫平等。而且呼吸是世人最自然的活動,你不能偷懶,也是不厭不倦的。」
 
人命在呼吸間
在印度哲學中,呼吸被視為人類生命的要素,等同於「自我」或「靈魂」,而佛教經典中如何看待「呼吸」這件事呢?《四十二章經》中提到:
 
佛問諸沙門:「人命在幾間?」
對曰:「在數日間。」 
佛言:「子未能為道。」
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 
對曰:「在飯食間。」 
佛言:「子未能為道。」
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 
對曰:「呼吸之間。」 
佛言:「善哉!子可謂為道者矣。」
 
佛陀問弟子:「人的壽命有多長?」有的弟子回答說大概在幾天之間,也有的回答是在一頓飯之間,佛陀聽後說:「你尚未契入真理。」最後一位弟子說:「人的壽命就在呼吸之間。」佛陀聽後便讚歎他說:「你已契入真理了。」
 
佛陀告訴我們:「人命在呼吸間。」呼吸是有情生命活動的象徵,沒有了呼吸生命也就跟著終止,這不僅在提醒我們生命無常,更告訴我們呼吸的重要。所以,禪修從哪裡開始呢?就從觀呼吸開始,這是你我本身與生俱有,隨時都可以進入的。
 
因此,南傳佛教十分重視「安那般那念」的修習,要專注觀察呼吸長短的各種狀態,來獲得禪定。而在漢傳佛教「五停心觀」的修法中,則針對多散亂的眾生,提出「數息觀」,以數算自己的出入息來攝心,而達到專注,是修習禪定最入門的方法。
 
事實上,佛教的禪修並無漢傳佛教、藏傳佛教或南傳佛教之分,都是從呼吸下手。這個法門可以很淺,也可以很深,從初發心一直可以觀到證果,乃至成佛都可以修習。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