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蘊皆空觀自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認識《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在一般的經典中,總是以「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為經文的開端;而以與會大眾「信受奉行」,宣告經文的結束。但是單看現行流傳最廣,大家也最熟悉的唐玄奘大師所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譯文,它的結構卻迥異於其他經典。

依據梵文原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正確念法為Praj ñā -p ā ramit ā -h ṛ daya-s ūtra ṁ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雖然經文由「觀自在菩薩」作為經文的開始,但實際在此靈鷲山般若會中,佛陀亦在此會上,為觀自在菩薩對舍利弗的指導作證明。根據印順導師在〈心經講記〉裡的說法,在《般若經.學觀品》中,有與《心經》幾乎相同的文詞,而這些文句,卻是佛陀直接向舍利弗所說。

《心經》本來並非獨立的經典,在玄奘大師翻譯的《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簡稱《大般若經》中,有部分文句與本經相同。可見由於《大般若經》多達六百卷,部帙龐大,古德為了易於受持,所以才將這最精要、最核心的部分摘錄出來,單獨流通。心,乃梵語H ṛ daya 的譯語,就是積集精要的意思,這裡所謂「心」,指的是「心髓」與「核心」。


心經經文的出處

 
依據經文比對,《心經》的文字是擷取自《大般若經》第421 卷與第429 卷,兩卷都是出自第二會。其中,在闡述空性和讚揚咒語兩部分的文字大同小異。至於《心經》最後持誦的咒語,則是出於密典《陀羅尼集經》。

《大般若經》是般若波羅蜜多義理的說法結集。經文各卷有長有短,內容是佛陀分別在王舍城的靈鷲山、舍衛國的給孤獨園、他化自在天宮、竹林精舍的白露池等四個地方,進行十六次集會,所宣說諸法皆空的義理,即「四處十六會」。這是《般若經》總集中最完整的編輯作品,其中涵蓋人們所熟知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唐高宗時,天竺高僧阿地瞿多也到了長安,在大慈恩寺進行了許多密典的翻譯,其中《陀羅尼集經》第三卷〈般若大心陀羅尼〉中有與《心經》類似的咒語。此咒語亦是密教般若波羅蜜菩薩的咒語。
 

心經大意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以透過修習般若的智慧,使我們「度過煩惱,到達彼岸」的精要。

《心經》從日常可以接觸到的事物,以及自己身心,來練習思維觀照。不論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四諦、十二因緣、六度法等,都是因緣假合的存在,遷流變動,卻又平等無差別。能從聞思修慧中,融攝法法間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而直證空義,破除我執與法執;從現實存在的現象上,去把握本性空,同時在畢竟空的實相中,去瞭解現象界的緣起法。如此的觀照、體證,就能幫助自己解脫生死間的束縛,也能幫助他人解除身心流轉的苦迫,「度一切苦厄」。在一切修行法門裡,經典中常常提到「以般若為導」的重要。若沒有般若的智慧作為引導,一切修行都很可能是盲目的。在大乘佛法的修行中,以《般若經》為最重要,而《般若經》中,又以《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核心。

雖然《心經》的字數只有260 個字,其用語之簡潔,說理之深刻,以及流傳之廣泛,影響之深遠,並且完整地呈現重要的佛教核心概念,為中國佛教史所僅見。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