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陀法門的修行與特色
彌陀法門為何在中國如此盛行?



彌陀法門在中國十分盛行,有句話說:「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彌陀法門在中國已成為淨土法門的代名詞,可見其思想深入民間的影響力。
 
為何彌陀法門能如此廣傳呢?除了法門簡單易行之外,最重要的是經典的傳譯,以及祖師大德的弘傳。
 
淨土經典的傳譯
東漢時期,支婁迦讖與竺佛朔(約二世紀)共譯的《般舟三昧經》,是公認最早的淨土宗經典,經中雖未詳明淨土的莊嚴,但敘述了念佛見佛的方法。之後,支婁迦讖又譯出《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即《無量壽經》),此經號稱「淨土第一經」,淨土宗大部分修行方法的理論依據均出於此經。
 
三國時期,支謙譯出《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慧印三昧經》、《無量門微密持經》,康僧鎧譯出《無量壽經》。
 
南北朝時期,鳩摩羅什譯出《阿彌陀經》、《十住毗婆沙論》等,曇無讖(385-433)譯出《悲華經》,畺良耶舍譯出《觀無量壽佛經》,菩提流支譯出《無量壽經優婆提捨願生偈》。
 
唐朝時期,玄奘重譯《阿彌陀經》,題名為《稱讚淨土佛攝受經》,菩提留志譯出《無量壽如來會》,法賢則譯出《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以上是淨土宗的主要經典,詳述了淨土的莊嚴、阿彌陀佛的願力與本生故事,而其他更有許多大乘經典,如《華嚴經》、《法華經》、《楞嚴經》、《楞伽經》等,也都提到淨土,淨土思想便隨著這些經典的傳譯,而大興於中國。
 
祖師大德弘傳淨土法門
淨土法門弘傳之初,由於人們質疑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的真實性,東晉慧遠大師(334-416)因而啟建白蓮社,邀僧俗二眾一百二十三人依《般舟三昧經》共修念佛三昧。據史料記載,白蓮社的一百二十三人均有往生的瑞相。
 
北魏曇鸞大師則倡導「他力本願」說,主張修行者憑藉佛的願力,念佛即可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淨土、得不退位,皆憑彌陀的本願力所成,後代善導等的「本願論」,皆源自此說。此外,曇鸞立「五念門」(禮拜門、讚歎門、作願門、觀察門、回向門)為往生淨土之法,提倡稱名念佛,又作《往生論註》、《贊阿彌陀佛偈》、《略論安樂淨土義》,奠定淨土宗修行理論的基礎。
 
北齊道綽大師也力倡持名念佛,他製作念株,教人掐珠念佛,長時宣講《觀無量壽佛經》,並作《安樂集》,詳述淨土宗的理論與實踐方法,強調依阿彌陀佛的本願力,得往生淨土。
 
唐代善導大師於貞觀年間曾蒙道綽授《觀無量壽佛經》,因此同樣主張「他力本願」說,認為《觀經》等往生淨土法,是為五濁惡世之凡夫所特設的法門。善導主張以稱名念佛為往生正業,其餘則為助業。此一主張影響後世深遠,使稱名念佛法門在中國廣為流行,因而被視為淨土宗的實際創始人。善導著有《觀無量壽佛經疏》、《往生禮贊》、《般舟贊》等,相傳他是阿彌陀佛的化身。
 
唐、五代之後,淨土思想成為信仰主流,受到唐代慈愍大師(680-748)融通各宗會歸淨土的影響,宋、元、明、清各代,禪宗、天台宗、律宗、華嚴宗等祖師,大多兼修、兼弘淨土法門,而形成台淨融合、禪淨雙修、淨律合一的的思潮。例如五代永明延壽禪師(904-975)提倡「唯心淨土」,作《禪淨四料簡》,開創「禪淨雙修」的先河。
 
而宋代時期念佛結社的風氣大興,如省常(959-1020)、遵式、知禮(960-1028)、宗賾等大師,以江浙為中心結社念佛,淨土思想因而更深入民間,成了大眾化的信仰。
 
元代的斷雲智徹(1309-?)歸向淨土,倡導「參究念佛」,元、明之間,參究念佛的方法已逐漸發展禪修的共通趨勢。另,中峰禪師撰寫《三時繫念佛事》與《三時繫念儀範》,制訂淨土修行的儀軌,廣度生者,超薦亡者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使淨土信仰更為普及民間。三時繫念佛事至今於中國佛教中仍廣泛流行。
 
明代時期,禪淨雙修的風潮仍盛,明末的蓮池、藕益、紫柏(1543-1603)、憨山(1546-1623)等大師皆苦切勸導大眾念佛。四大師中,蓮池大師不同於延壽以禪為主、淨為從的二門主張,而主張以淨土為主導,極力提倡禪淨同歸,成為禪淨融合的集大成者。蕅益大師則認為信、願、行三者中以信、願為主導,強調「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他力主持名念佛「收機最廣,下手最易,可謂方便中之第一方便,了義中之無上了義」,而將一切法門攝歸於淨土。蕅益學問兼通博涉,著述宏富,共四十餘種,是淨土宗祖師中著作最多者,其淨宗著作有《阿彌陀經要解》、《靈峰宗論》,並編集《淨土十要》,其中《阿彌陀經要解》被認為獨步千古,堪稱淨土宗的經典力作。
 
清代時期,截流(1628-1682)、省庵(1686-1734)、徹悟(1471-1811)等大師專倡淨土。省庵大師強調淨土「往聖前賢,人人趣向;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末世修行,無越於此」,著有《淨土詩》、《西方發願文注》等。徹悟大師以「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十六字,定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著有《徹悟禪師語錄》。
 
清末民初印光大師專倡念佛法門,他有見於當時戰亂頻仍,苦難橫生,唯有淨土法門才能適應於時代的需求而利濟群生,曾剴切指陳:「淨土法門是末法眾生出離生死的唯一要道。」此外,他特重於人倫的實踐,主張「敦倫盡分,閑邪存誠」,鼓勵世人要先鞏固基本的倫常,次要對因果生信、持名念佛,發願求生西方,成功結合儒家倫理思想與佛教的淨土信仰。著有《印光法師文鈔》傳世,至今仍風行不輟。
 
除高僧外,歷代亦有多位居士,弘揚淨土不遺餘力。這些祖師、居士大德不僅極力弘傳淨土,自行化他,豐富了淨土思想的內涵,更專修淨業,志求往生,親驗彌陀法門的不可思議,使淨土宗蓮風興盛,成為中國佛教信奉者最廣、影響最深遠的宗派。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