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陀法門的修行與特色
如何修持念佛法門?



「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
念佛的方法有四種─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實相念佛。觀像念佛是先觀阿彌陀佛的聖像或畫像,觀想佛的三十二相;觀想念佛是依《觀無量壽經》所記載的十六觀,觀想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與西方三聖的相好莊嚴;實相念佛是即離生滅、有無、能所的對待,契入自性清淨心,亦即念自性天真佛(真如佛性、實相妙理);持名念佛則是一心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
 
觀想念佛、觀像念佛、實相念佛等三種並不易實行,而持名念佛下手容易、功效高且流傳最廣,藕益大師《阿彌陀經要解》便說:「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以名召德,罄無不盡。故即執持名號為正行,不必更涉觀想、參究等行,至簡易、至直捷也。」因為「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佛號是萬德洪名,具足了阿彌陀佛無始劫以來積功累德的無量功德,可謂「萬德莊嚴」。當我們稱念佛名時,便是「名召萬德」,經由念佛召喚自性本來具足的無量性德,全攝佛的功德成自己的功德,轉換佛的知見為自己的知見。
 
同時這句佛號中,凝聚了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大菩提心與大悲願力,因此,稱念阿彌陀佛名號最能與阿彌陀佛相應。古德說:「齊諸聖於片言,越三祇於一念」,在我們念佛的這一念當中,就能超越菩薩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
 
持名念佛的方法
持名念佛最核心的原則是意根、舌根、耳根三根都要攝持於佛號,以念佛之心專注於阿彌陀佛的名號,念念覺照;口須念得清清楚楚,聲聲踏實;耳須聽得明明白白,句句明了。如此淨念相繼,便能一心不亂,得念佛三昧。
 
有關持名念佛的方法,歷代祖師大德提供了許多讓人念佛得力的方法,例如十念法、十念記數法、高聲念、金剛念、隨息念佛、繫緣念等,現代念佛者可依自己的喜好與生活情況,擇一專勤而修。
 
一、 十念法:此法是宋朝慈雲懺主遵式法師(964-1032)依據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意趣,為國王、大臣因政事多端,無暇專修者所設。即每日晨起後,合掌面西而立,盡一次呼吸的氣息連聲稱念「阿彌陀佛」,此計為一念,如此十次呼吸,名為「十念」。每次呼吸,隨息長短,稱念的次數不限,不可強使多念。此法意在制心於一處而不散亂,十念即可,多則會傷氣。
 
二、 十念記數法:此法是清末民初印光大師(1862-1940)所提倡,是專為對治人紛雜散亂之心所設。當念佛時,不掐珠記數,只憑心記,從第一句至第十句,每句都念念分明。至第十句則止,再次從第一句至第十句,不論佛數多少,時時刻刻皆從一至十。若覺心難以十句記數,或可分為兩氣(從一至五,從六至十),也可分為三氣(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如此便能去除妄念,淨念相繼。
 
三、 高聲念:此法是唐代的飛錫大師(約八世紀)所提倡,用於身心昏沉或妄念紛飛之時,高聲念佛可提振精神,排除昏沉或掉舉,令心專注不散。
 
四、 金剛念:此念佛法只動口唇,未出於聲,適合於心氣不適或場合不適宜時修持。念佛次數不拘多少,只重心憶念名號能字字明了,由心憶而動於舌,舌動而後又返歸於心,由心而念,由心而聽,歷歷分明。
 
五、 隨息念佛:此法是念佛時配合呼吸的進出而念佛,每一次呼吸念一聲佛號,吸氣時念「南無」,呼氣時念「阿彌陀佛」。呼吸時要不緩不急,念佛也不緩不急,不論行、住、坐、臥,隨呼吸進出而佛號不斷,日久功深。
 
六、 繫緣念:不論在一切時或一切處,於語默動靜中,皆將心繫念於佛號之上,雖有日常事務需要奔忙,但時時憶念佛名,若稍有或忘,一經覺察便再攝心於佛號,讓佛號不離心口,久而久之,便能任運地常憶念佛號。
 
念佛儀軌
一、個人朝暮簡課念法
每天早晨與黃昏對佛像頂禮三拜,依次念誦、禮拜,首先是「南無大慈大悲本師釋迦牟尼佛」(一稱一拜),接著誦《阿彌陀經》(或《無量壽經》),「往生咒」三遍、「讚佛偈」一遍。
 
之後是念「南無阿彌陀佛」(百聲、千聲或萬聲)、「南無觀世音菩薩」(一稱一拜)、「南無大勢至菩薩」(一稱一拜)、「南無清凈大海眾菩薩」(一稱一拜)。
 
最後是念「三皈依」與「回向」。回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二、共修儀軌
先念「蓮池讚」一遍,接著是「淨身業真言」、「淨口業真言」、「普供養真言」、「安土地真言」各一遍,之後是「開經偈」與「南無蓮池會菩薩摩訶薩」(三稱)。
 
接下來誦《阿彌陀經》一部與「往生咒」三遍,再念「彌陀讚」、「讚佛偈」,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數百千聲),以及「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三稱)、「南無大勢至菩薩」(三稱)、「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三稱)。  
 
誦經念佛完畢後是念發願文,可念「大慈菩薩發願偈」或「慈雲懺主淨土文」,兩者擇一即可。
 
最後是念「三皈依」與「回向」,回向偈:「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此儀軌亦可作為個人修持念佛用。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