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學佛專輯
和諧的倫理生活



古典與現代的對話

「皈依」是進入佛門、修學佛法的開始,佛法的殊勝在可以踐行於生活中,帶給人心恆常的自在和喜悅。那麼,成為一位佛教的優婆塞、優婆夷,如何將佛法的正知見,運用在日常生活中,讓倫理生活和諧呢?

 

在漢譯佛教原始經典 《 尸迦羅越六方禮經 》 (註一)、 《 善生經 》 (註二)、 《 善生子經 》 《 註三)裡,都記載著有關人倫和諧的倫理:佛世時,印度有一種禮拜方位的習俗;一天清晨,佛陀見到王舍城裡一位青年,名尸迦羅越(或善生、善生子 》 ,他正遵照父親的遺囑,虔誠禮拜六方,卻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於是佛陀以優婆塞、優婆夷的居家倫理,對他開示了禮拜六方的深義,做為從尊重自我,以至敬愛與自己有緣的眷屬的表現。

 

這是佛陀教導優婆塞、優婆夷倫理生活,極為平實、深刻而完整的三部寶典,雖然古老,精神卻是常新的。本文即是從這三部聖典中,節譯出佛陀對居家父母親子、夫婦與顧主員工問的相待之道。(註四 )

 

禮東方觀父母

 
經中,佛陀以禮東方觀父母,教導人們親子間的相處。
 
 
為人父母的職責有五:
 
、興事業、維生計  應「興造基業」,穩定家庭的經濟生活,不使家庭經濟發生匱乏的困窘。
 
 
、養育、教育子女  父母對子女最基本的人倫道德是養之、教之,因此,兒女有過失,應「以徹入骨髓的慈愛」「制止他,不要聽許他為惡」,且以種種方法「指示、教授其善處」。社會學家指出,家庭是個人社會化過程中,模塑個人人格、態度和價值觀,影響最有效和最持久的單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由此可見。
 
 
、令子女立足社會 為培養兒女獨立生活的能力,從小應教導他「計算、文字、書寫」,並引導他「身懷一技之長」。現代人雖從小受教育,但在升學壓力下,時常變成為讀書而讀書,以擠入大學之門為目標;佛陀的教示是要教導子女學習獨立,兒女有了專業謀生技能,才不致成為社會的負擔。
 
 
四、為子女成婚  完成子女的終身大事,是天下父母最大的心願,經中也指出父母「要為子女求善婚娶」,嘉善的婚配才能帶來家庭的和穆興盛。
 
 
五、讓子女成為最佳的人力資源  父母應「與謀利事」,與成年兒女共謀對策,一方面可獲得參考,一方面子女可從中了解父母的需求,促進親子問的良好溝通。尤其近代資訊發達,兒女接受的知識層面不一定少於父母,為人父母實可運用此一資源,與孩子們共同學習,一起成長。
 
 
為人子女對待父母之道有五 :
 
一、順從父母 經中說:「父母所為恭順不逆」、「父母正令不敢違背」,子女對父母的指令,也應辨別正當與否,正當的指令,就應順從不違。對於父母的作為,應理解其道理而恭順不逆。
 
 
二、親愛父母  子女「凡有所為,先白父母」,即行事前要先稟白父母知道,一方面是父母最了解子女,能夠提供指導;另一方面也能獲得父母的支持與鼓勵。
 
 
三、四事奉養  子女應「念父母恩」,「供奉父母使無所匱乏」在衣、食、住、藥上侍奉給養,尤其父母年老、體衰,有疾時,子女當「戒慎延醫治療」。
 
 
四、負擔家計  父母養育子女含莘茹苦,女子長大成人,應體諒父母日夜劬勞,而能「努力生計」,為家庭的經濟分憂。
 
 
五、成就事業  為人子女雖不一定要從事與父母相同的行業,但也不可不務正業,令父母辛苦累積的家業,在自己手中頹敗,因此經中說:要「不斷父母所為正業」、「不增加父母的煩憂」。
 
 
佛陀曾告訴阿難:「 ... ...慈心孝順, … … 以是功德 ... ...,乃至成佛,三界特尊,皆由是福。」 (註五)中國一向也是注重孝道的民族,但在工商發達、小家庭昌立的今日,社會上卻時而可見老年孤苦無依的情境。有人認為:快快設立社會制度提供老人福利。老年福利制度自然可助益老人,只是,人們身心的安頓,不只是福利制度可以解決的啊!
 
 
除了口體之養,佛教的孝道還特重於父母根本痛苦的解脫,善生經中說:「父母家室居,譬如寄客人,宿命壽以盡,捨故當受新。各追所作行,無際如車輪。」因此,優婆塞、優婆夷應委婉歡導父母學佛、念佛、特戒,讓父母都能從苦海度到淨土,信才是真正的報恩!
 
 
禮西方觀夫婦
 
 
禮西方觀夫婦,教導的是夫婦間的倫理。
 
 
夫婦是構成家庭的基本成員,要彼此相互尊重、體諒,親密情誼才可長遠,家庭生活也才能穩固,夫婦間的倫理約有下列五點:
 
一、家務的委付與分擔 先生應「委付家內」,把理家的主權委託給妻子;妻子則應「善承意旨」,「正几席」、「潔飲食」,承擔起維護家庭環境窗明几淨、宜於雅居,和照顧正常飲食生活的職責,使家庭溫馨。當然,這並不意味所有家務皆由妻子操持,而是指她在承負理家職責時,可一手包辦、也可調派人事,先生體諒妻子的辛勞,應尊重安排、相互配合。
 
二、相互尊重  經中說,妻子對先生應「辭氣和,言語順」,且先生上班或從外歸來,「應當起而迎之」,發揮女性特有的溫婉、柔順的美德 ; 相對的,先生對妻子也「應相待以禮」、「出入當敬於婦」,以大丈夫的風範,尊重自己的妻子,待之以禮。
 
三、守貞  經中指出,先生對於妻子「不應有他情」、「不得邪畜其他女子」,妻子對於先生以外的男子也「不應有淫心」,夫婦間的忠貞允諾,不但可獲婚姻的幸福、美滿,也是家庭和樂、健康,子女正常成長的保障。近年,社會上家庭外遇所造成的離婚率節節上昇,破碎的家庭帶來青少年逃學、吸毒、犯罪等社會問題。因此佛法勸勉人們持守「不邪淫戒」,視其他異性「長者如兄姐」、「幼者如弟妹」,如此不僅可改善外遇問題,還可減少青少年問題。
 
四、經濟管理的信賴  對於家庭經濟的收支、管理,夫婦間應大公無私,互相信任;經上說:先生「應當把家中所有財務多少悉付予妻子 J ,妻子獲得信賴,亦應「善作為、善為成」,盡力持守資產,輾轉孳息,並得到先生的「付審」 審核、認可,更重要的是坦誠無私,「不得藏匿財務」、或納為私有。
 
五、予衣具供養 先生對妻子應「時節與衣裳」、「予寶飾」,使妻子在適當的場合,能「莊嚴以時」、打扮得體。妻子對於如此體己的先生,應當「念布施、供養夫」,感念先生的布施,而常念回饞、供養。
 
順應時代趨勢,今日的婦女多受高等教育,出外就業,分擔家庭經濟,因此對於妻子家務、職務兩頭忙的辛勞,先生還應多體諒關懷,主動幫忙家務;妻子也要存感恩心,絕不可驕慢傲人。
 
禮下方觀主僕婢屬
禮下方觀奴僕婢屬,在現代說的是雇主與員工之間的倫理,亦即是所謂的「職業道德」。企業主應具下列幾點:
 
一、適其才華使之企業主應知人善任,經典說「隨能使役」,要就其才能,給予適當的職位,使其充份發揮潛能。
 
二、給予合理的待遇經上說:「當以時飯食與衣被」,就是要照顧員工的生活,要給予合理的待遇和照顧,並按時發薪,使其生活無後顧之憂。
 
三、福利的平等經典中的員工福利,包括醫藥、病假、休假、紅利等,員工「病,當與醫藥」,並給予病假「息之」;平時假日,則應「縱其休假」;若有股息,則應「時時分味」分享盈餘。最重要的是「分付之物,當使平等」,以平等心對待每一員工,讓企業內的員工享有其應得的合理待遇。
 
四、尊重與獎掖 在工作歷程中,應「時時教齊」,盡可能提供進修機會,使與其他人同樣有發展才能、潛力的機會;還要尊重員工,不應「妄過搥之」,即不可隨意懲罰,任何人都有尊嚴,如果需要教導,則應給予適當的教導、獎掖、而不是一味地懲罰。
 
身為員工也需具備下列五種道德:
一、守時經上說要「早起」、「早作」,這是指上班不遲到。依時上、下班,是現代人應具備的、最基本的職業道德。
 
二、具公德在公司團體中任職,最重要的公德是「不與不取」,也就是未得允許,不可隨便拿取公物私用。其次是「愛惜公物」、「不得任意棄捐」或無度用;隨意丟棄和無度用,不但折損自身的福報,也是浪費人類全體的資源。
 
三、處事條理、週密任職以認真負責的態度,「要求作務以次」,使作事有次序、有條理,而且「為事周密」、「善作為、善為成」,令所負責之事有所成,獲得顧主的稱讚:「他真是個聰慧的助手!」
 
四、要勤快、用心、好學經中說「要作務勤力」、「凡事必學」,並且「所當作,自用心為之」。職業是人們奉獻與不斷學習的地方,因此工作中,除要勉力作務,也要隨時磨鍊自己的能力、智慧,遇事時要用心去分析、判斷、思考,才能從作中學、累積經驗,成為自己不斷成長的資糧。
 
五、以團體為榮對團體、雇主能「稱揚其名」、「稱譽其善」、「不得說其惡」,如此,不但可提振團體士氣,也可以增加他人對本團體的信賴。
 
 
近年人們任職時,多希求角色的「全方位」發展,視擔任多職、發展多重身份為豐富生命之途,卻時常形成時間、身心體力過分透支,或空有名銜,無任事之實,或為求全降低品質,這都是不踏實的作法,也非長久之計,宜有全面規劃才不致顧此失彼 。 雇主方面更應時時提起因緣觀 :「偌大的企業得以順暢營運,皆是眾綠和合的成果,社會的安定繁榮是重要的因素,員工、業主各自盡職盡份,也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緣。
 
以上親子、夫婦、職業倫理關係,是人們生活中最密切、活動時間最長的幾種社會關係。人類的社會生活,親子、夫婦間是「初級團體」的倫理,優婆塞、優婆夷過著親眷聚居的家庭生活;家庭補給物質生活,也提供直接密切的感情生活,給人安全感、穩定感和歸屬感,健全的人格和各種健康的人際關係才能依此展開。所以,家庭是優婆塞、優婆夷倫理生活中基礎的一環,也是居家修學、踐行菩薩道的主要壇城。
 
印順法師也說:「最堅強的在家佛教,要從佛化家庭」開始,本著「法味同嘗」的慈心,對自己的父母、兒女、兄弟、夫婦更體貼、更親愛、更和諧,家人從他身心的淨化中,直覺到佛怯的好處,自然同情,向學佛者看齊,同到三寶的光明中來。(註六)
 
企業團體雖屬於「次級團體」的倫理生活,但在目前工商社會,越來越多人們投向企業團體,人際的互動也隨之頻繁,亦可發展為初級團體,因此,企業、雇主之間的倫理,也成了相當重要的課題 。而儘管社會不斷變遷,佛陀從關懷人性出發,告訴我們生命是平等、尊貴的,常常立於對方的立場,理解他人的需求,互相尊重、關懷,才能增進清淨和諧以及互相成就,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的教示,提供了人際溝通上亙古的指導原則!
 
【 附註 】
註-方大正藏頁中。註二瀾大正藏註三:大正薇註四註五註六-冊,二五 O 頁下 j 一一五二一冊,七。頁刈一冊?二五二頁。本文中引號所述內容,皆出自迦尸羅越六方禮經、善生經、善生子經瞭亂原交,或為軍文譯文、!取自大正藏四冊,三’五六頁上 · 賢愚經卷州,須閉提品第七、 · ,教制教典與教學丫八-,九 l - l 頁,建設在家佛教的方針,印順法師著、‘ - !正聞出版社。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