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個你不可不知的太虛大師
佛教的三種革命



清朝末年,中國內部的革命運動風起雲湧。這樣力圖革新的熱情,也在佛教知識青年中鼓動著。中國佛教走過興盛的唐朝,自宋、元以後,寺院多為禪宗或淨土宗,漸漸走入隱遁或死後求解脫,教義已不為人所注重。
 
另一方面,僧院制度在多年的沿襲中也漸生弊端。加上當時北洋軍閥政府鼓吹「廟產興學」,造成教界的不安。在這些內、外因緣的推促下,太虛大師的革新思想因此點燃。
 
太虛以「革命僧」為人所識,在他的佛教革命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也是他一切革命基本思想,就是所謂的三種革命。民國二年,大師在上海靜安寺演說了三種革命—組織革命、財產革命、學理革命。也是我們所知的教理、教產、教制革命。這三種革命中思想、制度、經濟並重,是緊扣當時佛教脈動而提出的整體論題。
 
◎簡釋三種革命
一、教理革命:著重於現生問題,使佛教能作為人生問題的指導,進而不斷提昇,而不只是討論及解決死後的問題。
 
二、教制革命:改革原有的佛教組織。僧伽的集團生活,必須適應近代社會的發展,成為合理化的近代組織,從而能夠真正住持弘揚佛法。同時,組織正信會,以攝化在家信眾,使佛法深入民間,使人人都可以學佛,都可以做一個佛教徒。
 
三、教產革命:是關於佛教的寺院財產,要使成為十方僧眾公有—十方僧物,打破剃派、法派繼承遺產的私有私佔惡習,以為供養有德長老,培育青年僧材,及興辦佛教各種教務之用。
 
這三種革命提出的觀點,幸運地飄洋過海。在前人的努力下,許多都已在台灣的佛教社會中落實多年。但對當年年僅25歲的太虛而言,接踵而來的,卻是佛教新舊派系之間的分歧、改革上的種種爭議阻礙,與一次次的挫敗。直至太虛59歲捨報前,仍為著佛教的革新運動奔走著。
大師或許知道,花總有要開的一天。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