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之味
從剝奪自由中獲得自由?

我們今天最響亮的呼喊,毫無疑問地,答案肯定是:渴望自由的吶喊。 佛陀為了回應人類對得到更多自由的嚮往,以「正如大海只有一味——鹽的鹹味;法理戒律亦只有一味,那就是自由之味。」表明佛法所蘊含的自由真義。



由於佛法能夠提供一種現代人都認同的完美和全面的自由,那麼,修習佛法的效果,基本上就與人類意欲擴展自由的期望吻合。不過,縱使它們目的相符,當現代人剛接觸佛法時,他們都會發覺,這當中有一種與他們思維模式很不協調的特點。於是,他們不但在理智上感到衝突,情緒上也有障礙。原因就是:行者雖然知道自己在充滿「自由之味」的解脫道上,卻發覺要實踐與自由唱反調的軍訓式修習—一種建立在紀律、約束和自制的鍛鍊。我們這些朋友會反對地說:「我們一邊在尋找自由,你卻在那邊告訴我們:若要得到自由,必先壓抑和控制我們的言行思想。」我們究竟要如何去理解佛教推廣的這套——要自由就得先壓抑自由的理論?我們真的可以靠先剝奪自由來獲取自由嗎?
 
放縱與精神自主的自由
要解除這個似乎十分矛盾的問題,先得辨別兩種自由——以放縱為前題的自由,以及以精神自主為本義的自由。現代人一般都將放縱當作自由。對他們來說,自由就是任意隨著他們的衝動、熱情和喜好行事。他們以為要自由,就是能夠在行為、言語和思想上都任意而為。對他們來說,阻礙他們這份放縱行為的一切,都被視為是對自由的侵犯;因此,以身、口、意三方面的約束和自制為內容的嚴格訓練,在他們眼中成了一道枷鎖。但是,佛教所說的自由與放縱不同。佛陀所指的自由是精神靈性上的自由——一種不受任何束縛的內心自主。而這種自主是從清除煩惱惑染中,所表現出來的。首先就是再也不會有衝動和不能自制的行為;繼而提昇至最終的解脫,永遠不再墮入生死輪轉之中。
 
有別於放縱,精神上的自由是不可能靠心外之法得到的。它是以達到更高目標為動力,透過排遣欲望和衝動的修煉,才能達到的內心境界。必須經歷這番奮鬥之後,才會達至超越所有外來及自我限制的最終勝利。如果沒有依照這些要求去做——即約束、自制自律和克服私欲,這場仗是絕不會打贏的。
 
若要更清晰地了解:自由是什麼?讓我們從它的反面角度去看。先以身體受到禁錮的例子來看受束縛的情形,譬如有人原先被困於堅固的牢獄中,被綁在椅子上——兩手被反縛、雙腳被鐵鍊鎖著、矇眼塞口。現在這個人可以在獄室中伸展手足,能說話也能看見東西,並且有空間讓他走動。剛開始,他或許會以為自己已重獲自由,但不用多久,他就會明白真正的自由仍遠在天邊,在那堅固的籠牢之外。
 
再試想那個人從監獄被釋放出來,恢復了他的中等階級地位,完全恢復他的公民權利。他現在可以恢復在獄中時缺乏的社會政治自由——他可以選舉、工作,到處旅遊,甚至出任公職。但與他個人所渴望的自主自由相比,他始終仍要面對不少其他的限制——如責任、義務的重負、有限的權力、享受與聲望,以及實際生活上所帶來的種種憂慮。
 
現在再讓我們給這個人一大驚喜,把他從中等階級的背景提升到帝王的寶座上,使他坐擁這地球上的最高權位。讓我們置他於華麗的王宮,身邊有貌美如花的成群妻妾,又擁有無盡的金銀財寶、土地連城、不愁滿足五欲。不論是享樂、權力或名利,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下。他要什麼就有什麼,只要他一聲號令,他的願望便會成真。他可以任意放縱,全無阻礙。但問題是:他真正自由嗎?就讓我們較深入一點去看吧!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