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團與社會
13 在人間說人間事



社會教育的功能是什麼呢?最基本的,還是要以善的基礎來引導世間的道德,而不是超乎尋常的那些靈異事件。有些寺院的風格,常常引導人進入那些靈異事件,終日鬼影幢幢,深恐冤親債主如影隨形,因而片刻不得安寧……。我認為這是不相宜的。
 
弘法不離人間
釋迦牟尼佛在人間成佛,他一生走遍恆河兩岸,弘法四十九年,其弘化的原則便是「在人間說人間事」。
 
佛世時,有次發生饑荒,許多人骨瘦如柴、飽受飢餓之苦。在佛弟子中有「神通第一」之稱的目犍連就問佛陀,可否運用神通帶眾人到另一個地方去取食。佛陀告訴他:「你現在能運用神通,後世的人是否也有神通?」佛陀教導的是: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也應該以人間思考的方式來紓困。
 
佛陀以緣起的思想來看世間,有一種超越、超然,但佛陀對世間的關懷是更貼近人間。因此,佛陀教導「四悉檀」:「第一義悉檀」、「世界悉檀」、「各各為人悉檀」和「對治悉檀」,視眾生不同的根器狀況,分別應機說法,來啟發人們。
 
「悉檀」意指「成就」,「第一義悉檀」是指佛陀依最直接的、根本旨意,來說明大乘般若實相的智慧。「世界悉檀」是指佛陀隨順世間法,而闡明因緣和合的道理。「各各為人悉檀」即佛陀針對不同根機的眾生,而解說各種出世的實踐法。「對治悉檀」即佛陀針對眾生的貪、瞋、痴等煩惱,對症下藥,使其滅除煩惱。這是佛陀用以成就教化眾生的四種法門。
 
佛陀的說法,不離世間,善用「四悉檀」來觀機說教、遍應群機,使眾生都能走上解脫之路。
 
宗教師應提供正信的信仰
我們活在世間,活在人的世界,和人群在一起。你代表的即是宗教的修行人―出家者是比丘、比丘尼,在家者是優婆塞、優婆夷。佛教團體是修行團體,教人修習禪定、持守戒律,以開啟智慧,走向光明。否則,人間的煩惱、結縛,如何獲得開解呢?
 
一個教團所面對社會的階層是相當多元的,其教化的方式應有淺有深。初階的接引,從未信、迷信、誤信,漸漸地學習三皈、五戒,讓學佛的人都懂得佛,這是需要的。宗教師應提供正知、正信的信仰,在接引眾生學佛時,不能始終停留在初階,也不能只是將修行的焦點一直放在「吃素」、「化解冤親債主」等等。
 
佛教要真正走入人間,弘揚佛陀的正法,指引眾生走出迷茫,這就需要團體的成員分工合作、群策群力。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