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點哪一個心?:十個故事說《金剛經》 
無功德的布施




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所謂不住色布施,
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達摩祖師在梁武帝時來到廣州。皇帝聽說從西域來了位高僧,就派人迎請到金陵弘法。
 
皇帝一開口就很得意地問達摩祖師:「朕即位以來,建造寺廟,抄寫經典,度眾並供養僧尼等,不可勝計。大師認為,我的功德如何?」
 
祖師很平靜地回答:「並無功德。」
 
皇帝有些不高興:「為什麼無功德?」。
 
祖師答:「這些不過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就像影子一樣,看起來像有,但並不實在。」
 
皇帝接著又問:「那麼怎樣才是真功德?」
 
祖師回答:「『淨智妙圓,體自空寂。』這種功德,是不能以世間福報去想像的。」
 
梁武帝不能了悟妙義,卻又想表現一國之君的智慧,氣焰萬丈地問道:「如何是聖諦第一義?」
 
祖師簡明地回答:「廓然無聖。」
 
這個回答境界高遠,完全截斷皇帝表現的機會。於是皇帝忿怒地問:「你知道我是誰嗎?」
 
祖師平淡地回答:「不認識。」
 
皇帝擺出威勢,退朝而去。達摩祖師知道梁武帝不契機,過江到少林寺面壁禪修,人稱壁觀婆羅門。後來梁武帝想再度迎請,卻無功而返。
 
達摩祖師的話語充滿禪機,度眾心切,卻不以迎合皇帝為佳事。只可惜,梁武帝自認為是佛教的大功德主,著了布施相,無法體悟其中的深義。《金剛經》上說:「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又如印順導師在《般若經講記》上所說:「菩薩為度眾生而行布施,對於施者、受者、施、施時、施處、施因、施果這一切,當然要能遠離自性的妄取, 能不著相而布施,才能真實利濟眾生。否則,覺得有我是能施,他是受施,所施物如何如何,希望受者的報答,希望未來的福報,甚至因而貢高我慢,這都從住於法 相而生起來,這那裡還像菩薩行?所以,佛總結的對須菩提說:菩薩修行,應這樣的不住於相—相即六塵境相而行布施!」
 
布施雖然重要,但不住相布施,才能與修行相應。不住相布施時,心如虛空,與般若智慧相應,能降伏煩惱,安住菩提心。所得的不只是天人小果,還有法身圓滿的修持。這樣的布施才真是功德無限,福德不可思量啊!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