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隨感覺起舞:貪愛是感受生起的緣
無明是對四聖諦的愚昧不知

我們一旦出生,從最幸運到最不幸的人生經驗,我們都可能遭遇到; 世間不穩定、多變化。我們都一樣脆弱,有著一個易於壞損、受傷害的身體。 一旦覺知道這一層面,就會了解:我們都只是同樣會老、病、死的兄弟姊妹罷了。



修習十二因緣的開始是觀察無明緣行,無明就是對四聖諦愚昧不知。凡不明白苦、苦的生起、苦的止息、及滅苦之道的人就有這種愚昧無明。相反的,無明的反面就是明、智慧。智慧就是了知四聖諦:正觀苦、苦集、苦集滅、與苦滅道。

「我」在受苦

當我們沒有慧觀真諦,無明(即不見不理解)就會左右行為,我們因此創造了一個「我」。這個認為有「我」的意識是由無明創造及控制的。請你注意,第一個聖諦並沒有說「我在受苦」,第一個聖諦說的是「此是苦;此是dukkha。」它並沒有說那個人在受苦。可是,我們認為是我們在受苦對不對?我們認為:「我這輩子吃了很多苦……他真是個苦命的人……她一直都在受苦……我一生中所受的苦真是多;我生下來的時候,就不具足世間最美妙的果報,所以我著實地吃了些苦,可憐的我呀!」可是,這些苦實在是我們由無明創造出來的。因此佛陀強調的重點是:我們應該依著智慧生活,而不是依著無明。
 
這種佛教的修法是智慧之道、了悟之道,完全與了悟真理有關。當人們認為自己吃了很多的苦,我往往不會感到特別難過,原因就在這兒。我可以說:「太不幸了,我為你悲苦的際遇感到難過。」可是,認為你在受苦的這種想法,就已經是不處在正見的狀態了。事情在過去已經發生,也許是不幸的事,而今我們回味、沉浸在其中—於是把它帶到現在,又附加上各類額外的苦。如果有明、覺照,與智慧的話,我們就會了解,並沒有一個受苦的「人」,而將如實地看到事情的真相。每一個眾生都有能力看清事物本然的樣貌,不再因此而製造痛苦。
 
法爾如是的世間

不可否認地,我們都經歷過不幸的事或做過蠢事,但這不就是人的共通經驗嗎?我們一旦出生,任何事都可能發生。從最幸運的到最不幸的人生經驗,我們都可能會遭遇到。這就是出生所帶來的結果,這個現象本身並沒有什麼不對,不過是法爾如是的寫照罷了。生而為人有好多風險—我們不確定自己會落在何方。生命可能是一團混亂;或一場歡喜;或有時混亂、有時歡喜;或四分之一的混亂、四分之三的平淡,毫無歡喜可言。
 
生在人間,這個感官世界的真相就是如此:它不穩定、靠不住、多變化,我們無法在其中得到任何安全感,這些都是我們共通的經驗。從最幸運到最不幸的人,大家都一樣脆弱,有著一個易於壞損、受傷害,及生病的身體。一旦覺知到人類的這一層面後,我們對種族、階級、性別、國籍等就不再會抱持偏見與強烈的觀點。我們都只是同樣會老、病、死的兄弟姊妹罷了。

出生後,有識、有名色,有感覺器官—眼、耳、鼻、舌、身、意,有觸與外境接觸,就會有受—感覺。受是生與識的結果—在此意謂愉快的、不愉快的與中性的感官經驗。透過眼睛而有的感官經驗,並不是說眼睛痛或受傷,而是當你看到美麗的花朵很吸引人,這吸引人的感受就是愉快的;另外又有不愉快或中性的感受。那個過程會刺激愛、取、有,成為我所渴求的樣子。現在把這個原理應用到其他的感官及感官對象上—聲音、氣味、滋味、觸感、與念頭。我們有些念頭是愉悅的,有些念頭既非愉悅也非不愉悅的,有些則是不愉悅的。
 
這就是身體的感受性,他們完全處於敏感的狀態,他們能知覺、能夠感受,它本來的性質就是如是。我們在座有些人只想感受某些片面,對不對?你們畏懼全方位的覺知,只想覺知美好的事物,你們會向上帝禱告:「哦,主啊!請賜給我令人稱心如意的東西,唯獨愉悅的感受。請為我創造美妙的東西,讓我永遠不必受苦。讓我一直成功與幸福,讓圍繞在我身邊的都是美麗端正的人,直到我死亡為止……」這就是人們抱怨不已的心,只要部分的感受。
 
向所有感受敞開

智慧(明)或洞見就是如其本然地去認識愉快、中性及不愉快的感受。我們不再要求片面的覺受、或只追求感官經驗中最美妙的那部分,而是打開自己面對所有的感受,包括所有可能的痛苦、醜陋、不愉悅。無明的心會說:「我不想失去我的美貌;我不想有任何不愉快的經驗;我要快樂。」這就是無明。有智慧的心會說:「此是苦,此是苦集與苦集滅,此是滅苦之道。」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