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的傳承與永續
42 三學增上,精進傳法



二千五百多年有如長河大江的佛教歷史中,一代一代的長老大德們,可謂前仆後繼、努力地為佛教的扎根而奉獻自己,直到現在,社會上還有人來護持佛教,供養僧眾資具,對佛教具有信心,這些都要歸功於前人所奠定下的基礎。
 
我們後代的學佛者受到如此的庇蔭,要心存感恩。為了使正法久住,每個佛弟子都要了解佛法,更要認真地實踐佛法、弘傳佛法。
 
修持戒、定、慧是根本
然而,要宣揚佛法,就必須先不斷地充實自己,如何充實呢?身為僧人,修持戒、定、慧三學是不可動搖的根本,這是本業。三學可開展為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與正定。
 
八正道的「正」,是「正確」的意思。修學佛法,先知道什麼是正確的修學方向。例如,「正見」是指正確的知見,「正語」是指正確的語言,「正業」是指正確的行為等等。
 
所謂的「正確」,除了一般的行為,還要運用佛教的一些觀念使修學增上,例如做執事時,儘量往無貪、無瞋、無痴的方面去努力。
 
修習佛法的階次
佛法的修學有三個階次,最基礎的是「五乘共法」。成佛的道路上,在尚未進入聖位以前,我們做的仍是屬於世間的。儘管是世間的,還是要福德增上、善根增上,要向上提升,而不是往下沉淪。言行舉止皆以聖賢為榜樣,這就是正確的。
 
第二階次是「三乘共法」,修學四聖諦、十二因緣,以止息煩惱、證悟涅槃為目標。
 
第三階次是「大乘不共法」,大乘與人、天、聲聞、緣覺乘所不同的地方,在於本身的修持已進入聖位,不再為煩惱所染。但是,他還需要再成長、學習。所以,第三階次是在人間,以凡夫身與人們共住、共事,以成就、提攜他人為要務。
 
畫一幅修行弘法的藍圖
佛法浩瀚無邊,必須掌握原則。戒律不只記載在律藏,許多戒律也記載在經典裡。經典的法義有時從戒律的角度,有時從禪定的角度,有時則從僧團與社會的關係來解釋。
 
出家沙門的身行,即是「法」的具體展現,由聞、思、修而安住。自己先對佛法有所體會,身心就整合統一形成自己的思想、知見,同時運用在生活、人際關係上,也發揮在弘法上。打開心胸與其他僧團的成員合作,看自己是做主角還是配角,你會感到其中的趣味盎然,這就是「修行」。
 
佛教重視教育,我把寺院當作學校,是一個讓人能走進佛教的平台。把寺院學校化,讓它成為教育中心或社會功能的中心,佛教的社會教育,就從這一點開始。
 
你可以開始畫這樣一幅圖案,雖然日常生活還是每天不離食、衣、住、行,但是,你心中擁有一個藍圖,然後發揮所長,努力充實自己,轉動法輪。如此,我們自己也會覺得並沒有白來這一遭。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