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錄自107 期
2011.12.20
香光寺監院:見臻法師
珍惜兩代情親子關係多面觀
怎麼感謝父母?怎麼行孝道?就是:你要想一個方法,引領你的父母親走入一個心靈依靠的世界。在佛法裡稱為「皈依」。
親子關係需要經營。所謂的「經營」,就是父母與子女雙方,都能體察對方環境的變化、身心的成長或老病,適時地調整自己與對方互動的方式。父母生養子女,但子女仍是獨立的個體,並非父母的附屬品;相同的,父母孕育生命,儘管充滿了缺憾與不足,還是有其神聖與不可抹滅的恩德。陪伴逐漸老邁的父母,或透過社會福利制度,讓父母獲得更好的照護,這都是成年子女要學習、負擔的。
事實上,子女與父母的互動,不完全都是溫馨感動的。接下來,我以幾個案例傳達——親子之間,也需要包容、體諒與面對的智慧。
親子關係有嫌隙
有個研讀班同學,是國中老師,是很認真的一個人。但是,她就是不肯照顧她的父親。一提到父親,她就非常的憤怒。原來,父親在她還很小的時候,就另組家庭,她是母親含辛茹苦,一手帶大。等到父親年紀大了,她覺得:「我可以照顧母親,但是,父親根本沒有盡責任,為什麼老的時候,我需要照顧他?」談起父親,火冒三丈的她,煞是可憫。不管我怎麼引導、勸說,她有她自己的一套說詞。父母兒女親情,有時還真是說不清,理還亂。
財物往來要清楚
另外,中國的父母親常將財產、房舍、現金登記、存儲在兒女的名下,卻很少照會子女。當子女長大成人,有自理的能力,可就不再理會父母將財物贈與的這一套了。
有位居士,他的父親因商場上的周轉方便,用孩子的戶頭去存放款項,買賣房地產。直到有一天,父親發現房地產已經過戶了,但印鑑圖章仍鎖在保險櫃中,只好訴諸法庭。父母、子女對簿公堂,情何以堪?
這種情形,孩子與父母有時不只是形同陌路,更相視如寇仇,這要怎麼勸導他們放下呢?
溫暖的家庭互動
我有個溫暖的家,父母相互扶持。父親的個性沉默寡言,母親較活潑開朗。出家後在寺中,偶爾妹妹會來電,傳達母親的想念,也會聊些家庭瑣事。母親一拿起話筒,就嘰嘰呱呱,將她一天所碰到的人、事、物都講一遍。可是,當把電話轉給父親時,就只是我問一句,他回答一句。事實上,不是我不想和父親講電話,我問他:你今天運動了嗎?你吃藥了嗎?最近怎麼樣?……類似如此的話題。他也只回答:是、不是。在電話中,我不知道可以再講什麼,所以就很難了解更多他的情況。
對於父母親,我當然都關心,但如果說和誰比較有話講,因為母親的個性爽朗,要有聽眾;父親則負責收聽。我們彼此有一套互動、關心的方式。
父親雖然較沉默寡言,但是父親節、或他生日,我打電話跟他說:「父親節快樂!」「生日快樂!」,父親還是很高興,還會加一句:「我在等著你的電話呢!」
所以,節日買一些小禮物,也許父母不見得需要,但是表達我們的關心,父母就很開心。所以,子女可以趁節慶打個電話、寫個卡片,相信父母親還是會感受到關懷。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