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團與社會
04 以「佛」作為與世間溝通 的符碼



佛陀的選擇
我們從佛傳中便可以認識佛陀。佛陀從出家、修道,最後覺悟成佛,每個過程都是生命不一樣的選擇。
 
我常常在想,佛教與大多數宗教的最大不同,就是它不訴諸於依稀彷彿的神或神明,而是直接以「人成―佛成」作為生命圖像的典範。
 
佛教給予人們的第一印象是「佛」的形象,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是一個歷史上的人物―印度舍衛國淨飯王的兒子悉達多,他出家、修道,成就了正覺。
 
當年佛陀身為悉達多太子時,出遊四城門,看到世間的老、病、死,內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天,他看到有個沙門手持缽盂在路上行走,他就問侍衛那是什麼人。「太子!那是沙門,是修行人。」悉達多想要像那修行人一樣,於是就踰城出家去了。
 
不同於社會一般人的積穀防飢、養兒防老或追求功名利祿,悉達多剃除鬚髮,脫下皇族的衣飾,經過六年的修道而證悟成佛,再走入社會,做為一個修道人、宗教師,傳播普世的真理―緣起法。這也是生命樣態的一種選擇,它帶給人間一種希望,是一種不同的出路、不同的人生選擇。
 
舍利弗的出家
舍利弗的出家因緣,是由於在路上遇見馬勝比丘。在那一刻,他看到生命形象的典範!
在釋迦牟尼佛的眾弟子中,舍利弗被譽為「智慧第一」,未出家前,是印度當時婆羅門教的宗教師,隨學者人數眾多。他有一位好朋友目犍連,也是位帶領眾多弟子的婆羅門教宗教師。兩人相約,如果遇到好老師要互相告知。
 
舍利弗有一天在路上看到佛陀的弟子馬勝比丘,霎時被其威儀具足、舉止安詳的身影所吸引。舍利弗本身即是修道團體的老師,他自認為有許多不足,一直想尋師學道。於是趨前詢問馬勝比丘:「你的老師是誰?」馬勝比丘回答:「我的老師是喬達摩。」「喬達摩」是佛陀的姓氏。
 
「你的老師教你什麼?」
 
馬勝比丘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舍利弗聽後當下即證得初果,當他告訴目犍連後,目犍連也證得初果,他們都覺得佛陀說出了諸法的實相、生命的真理,於是帶著各自的弟子在佛陀的座下出家了。
 
馬勝比丘以其具足威儀的身行,引起舍利弗的注目而證得初果,舍利弗與目犍連最終也捨外道而入佛道,進而成為佛陀弘法的兩大得力助手,這是佛陀教化人間的實證。
 
佛教直接以「佛」作為與世間溝通的符碼,佛陀是人,是追尋生命真理的人,是徹底地實踐回歸自我本來的人。透過修學佛法,人人都可如佛陀般在人間成佛。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