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僧伽生活
一瓶一缽越千山



 

清晨,天未亮,九位僧人穿好袈裟赤足從寺中走出,沿著山路,魚貫而靜默地走向山下村落。他們腳程不慢,然而仍需二個多鐘頭方能抵達第一戶人家,開始今天的托缽。沉默著沒人開口,因為托缽的過程中是不可說話的,街道市集繞了一圈,走走停停好幾次,缽中的食物剛滿一餐的份,便又默默地轉出村落,走回原路。 

回程太陽豔光高照,雖然每天走過這麼一回,上坡路段還是讓人微微喘著氣,抵達寺裡滿頭汗水,揮揮汗、洗洗腳或沖個涼,略事休息之後已十點多了,大家圍坐,在靜默之中,進食這天唯一的一餐。餐後便依各自的習慣,在樹下禪坐、經行或討論佛法。 

這是現今南傳佛教國家中,僧人行腳托缽的真實景況,他們仍維持著佛世時僧人赤足步行的傳統。
 
步行與修定
[安步當車]
 
佛陀與弟子們遊歷恆河兩岸傳法,皆以雙足步行。在那個時代,人們以象、馬、驢、騾、駱駝及牛做為騎乘,而佛陀為了培養弟子們的慈悲心,規定他們不得為了快心恣意而畜養六畜車輿。並告訴他們步行的五種好處:能走路、有力氣、除睡意、飯食容易消化而不生病、易得定。 

但是對於老病比丘,佛陀慈悲地准許他們騎乘,只是不能騎坐雌畜,而應坐雄畜。若一定要乘車的話,則必須由淨人駕車才可乘坐。 

在行走時,則要注意行步威儀,不能跳著走、叉腰走、搖身走,更不能左顧右盼、邊走戲笑。托缽時,臉色必須和悅,眼、耳、鼻、舌、身、意諸根均應靜定,還要注意衣服的整齊及腳步的次序,這樣才不失威儀。
 
[經行修定]
 
在佛陀教導比丘步行的五種好處中,提到步行易得定,那就是一種以步行為主的修行方法──經行。於樹下或露地選一個靜僻處,在一定的距離內來來回回地行走。這時,不得晃動身體,也不得太低頭,要收攝諸根,心不外緣,直直地行走。 

經行通常配合著禪坐來修行,坐久了容易昏昏欲睡,因此禪坐與經行交替練習,是一種很好的修行方法。義淨法師西行求法,在他走訪印度鹿野苑及王舍城等聖跡時,還曾看到佛陀經行的步道。在斯里蘭卡和泰國,亦有寺院在經行步道盡頭築一小屋,置放直立的人骨,以幫助比丘觀想修定。 

由於氣候與風俗民情不同,中國僧人的禪修多在室內進行,而室內空間有限,加上共修的僧眾人數眾多,所以中國禪堂發展出另一種經行方式──繞佛、行香與跑香。繞佛是印度的古禮,右繞佛像三圈、七圈或千百圈以表示對佛陀的尊敬。在禪堂裡,以燃香來計算時間,一次坐完一炷香,稱為「坐香」,隨後僧眾排班在禪堂內繞佛,稱為「行香」,用以振奮精神,約莫半炷香的時間,若大眾的步伐稍快則稱為「跑香」。
 
行旅前的準備
[必備用品]
 
僧人為了種種原因,離開常住的地方,四處旅行。旅行途中,必須攜帶六物──三衣、缽、臥具及濾水囊。濾水囊用來過濾生水,排除水中的蟲類,以免傷害生命;走在草原上,則須用拂塵掃開蚊蟲,用手杖撥開蔓延到路上的草。另外還要帶傘,驟雨來時不霑衣,炎炎熱天可招涼。 

唐朝貫休法師有首詩:「一瓶一缽垂垂老,千水萬山得得來」,就是以瓶與缽來指雲遊僧的生活。兩者各掛在兩肩,義淨在《南海寄歸內法傳》中特別說明:帶子不必太長,剛好穿過兩臂掛於腋下,若交掛在胸前,會令人氣急。 

唐朝時,僧人參遊行腳還須帶著度牒──是僧人的身分證明,上註德號、隸屬寺院,外出時隨身攜帶,以備查驗。
 
[觀念態度]
 
除了準備隨身物品外,僧人行腳前也要作好心理準備,蓮池大師在《沙彌律儀要略》中就提醒想要參方的沙彌,應先隨師受教,實在不宜遠行,如果真要遠行,也必須要有良朋為伴,不得與惡友往來。 

另外,須確定參方是為尋師訪道,追求真理,絕不是要去觀山玩水,好向人誇耀自己的見識,如果這樣,只有徒增我慢心,對明瞭生死大事並沒有什麼助益,倒不如蟄居本寺,拜佛閱藏。
 
行旅的目的
[弘法利生]
 
「弘揚佛法、度化眾生」一直是僧侶的志業,因此學業告一段落之後,他們多為弘化而旅行。佛滅百年,阿育王派了大批傳教師,分赴各地弘法。所到之處包括今天的克什米爾、孟買、蘇庫爾、阿富汗、尼泊爾、緬甸及斯里蘭卡等地。經過這些佛弟子的努力,佛教跨出印度,成了世界性的宗教。 

佛滅後六百年,漢明帝年間,攝摩騰與竺法蘭兩位僧人由印度攜經書與佛像至洛陽,是漢地初傳佛法的開始。歷代從印度及西域等地來的僧人不可勝數,除了攜入大量經典之外,更從事傳譯的工作,佛教才得以在中國流傳受。 

唐代以後,更有許多僧人東渡,將佛法傳入日本與朝鮮。如鑑真和尚於日本創建「唐招提寺」,寺中長傳《四分律藏》,又設立「律學院」,並傳授菩薩戒法,從此日本佛教的律儀漸趨嚴肅,整個佛教為之改觀。
 
[尋師求法]
 
師能授業解惑,高僧傳中,有著許多千里尋師的動人故事。智顗法師從著名的律師受學,二十歲時已精通律學,想進一步習禪,但那時南方鮮少有修禪觀的人,當他聽說北方有位著名的慧思禪師,便不顧當時陳齊邊境戰線的兵荒馬亂,而前往習禪。 

神會禪師出家之後,聽說慧能在廣州傳法,於是千里迢迢地到南方參問,衣裂足跛,都不改其志。法顯法師二十歲受具足戒,常自慨嘆律藏的不足,立誓尋求經論,於是在東晉年間,以六十五歲的高齡,橫渡沙漠,西行求法。 

玄奘法師早歲曾遊歷各地,參訪名師,但對當時攝論、地論兩家所說法相各異,無法獲得解答,所以生起去印度求《瑜伽師地論》以會通一切的想法。他冒著九死一生的艱難辛苦,才到達那爛陀寺跟隨戒賢長老修學。
 
[為國出使]
 
僧人東渡日本,除了弘法之外,還曾負有政治的外交使命。元世祖兩次遠征日本,都在一夜之間全軍覆沒。他聽說日軍上下服膺佛法,並有南宋高僧在幕後策動,力主抗元,於是改變策略,放棄以武力征服,改取外交途徑。本想派遣外交使節,但有鑒於以往派遣六次使節都被日方斬決,因此改派佛教僧人前往,一面觀察日方實際情勢,一面以禪宗說服日本,於是有一寧等十三人負著雙重使命,東渡赴日。
 
[避兵禍天災]
 
中國曾經充滿著各種亂事,僧人也為了避兵難及教難而行。東晉道安法師在河北立寺傳教,遇北方五胡十六國大亂,又有天災旱蝗,寇賊橫行,於是便率眾人棲居深山,數百人衣糧無著,以草木充飢。最後道安法師在自己顛沛流離的經歷中,深切體會要弘法就須廣布,於是分遣徒眾前去各地,這個措施,對於佛教以後在江南等地的發展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 

北魏太武帝下詔普滅佛法,所有佛像經典全部焚燬,沙門不分老少皆活埋處死,遠近聽到消息的僧人多逃亡藏匿,得以免殺身之禍。北周武帝下令併廢佛道二教,於是僧人有的寄跡幽谷,有的逃竄南地,有的隱於聚落。明朝的智旭法師自從明朝滅亡之後,便隱逸山中,不願與清朝政界交往。
 
行旅的限制
 
唐朝的律令對僧尼有許多限制,在行的方面,規定僧尼午後不可出寺院,外宿的日數也有設限制,如須參遊行腳,必須先由住持開具,然後報告僧官,再由僧官報告有司,頒給通行公文後才能出行。 

度過邊關,也必須申請通行公文。唐太宗貞觀二年,玄奘法師正式上書向朝廷提出赴印度取經的申請,未獲批准。第二年,長安一帶鬧飢荒,朝廷准許僧俗到豐收的地方去謀食,玄奘乘機隨大批災民離開長安,踏上了漫長而艱苦的西行求法之路。到了涼州,由於玄奘未持公文,涼州都督便阻止他出關。當時慧威法師為其求法精神所感動,便派遣兩個弟子將他秘密地送出涼州,晝伏夜行,到了瓜州,捉拿的訪諜也到了,玄奘匆匆逃離,此後便孑然一身,孤遊沙漠。
 
行旅的障礙
 
史籍傳記裡,僧人行旅常常遇到種種困難。如果沒有堅毅的決心,無法突破這些自然或人為的阻礙。 
 
[窮山惡水]
 
法顯法師為西行求法橫度沙漠,當時的艱辛,有這樣的記載:「沙河(漠)中,多有惡鬼熱風,遇者皆死,一無全者。上無飛鳥,下無走獸,極目遍望,欲求渡處,則擬無所知,祇以死人之枯骨為標幟。」攀越山路艱危、壁立千仞的蔥嶺,徒行數萬里,在路上走了六年才到達印度。此時同行的人中,或死或留,祇剩下法顯一人而已。 

曇無竭法師受法顯橫越印度的壯舉所激發,發心前往佛國。與同志僧共二十五人攀蔥嶺、度雪山,遇到瘴氣千重、層冰萬里。下面的河水急流如箭,只有在兩山之間繫索為橋,他們約定一個人過到對岸,便燃煙做記號,後面的人看到煙就知道他已順利度過了,如果久久沒看到煙,那麼必定已被暴風吹落江中。三天後到了大雪山,懸崖壁立,沒有腳踏之處,只好一人拿著四個木樁,插入壁中,先拔下樁,手攀上樁,輾轉相攀。到了平地,發現同行者喪失十二人。 

鑑真法師赴日弘化,他五次開纜,都遇海難而折回,或遭海賊,或遇颶風,或被陷入獄,或因漂流航向錯誤,終於在第六次出船時,成功地到達日本,在日本設立第一座戒壇,並為天皇、皇后受戒。
 
[飢寒交迫]
 
見月法師發願遠赴江南求戒,一路荒涼,不見人煙,常常一天只能吃一餐,甚或全天斷炊,但是他還是每天行程不減地走七、八十里。從雲南入貴州,要渡過盤江時,突然暴風雨大作,雨水從頸項直下股衣,兩腳舉步好像跨在浮囊之上,寒徹肌骨。到了冬天住在止水庵,天天下大雪,他借到了庵中一部法華知音,每日精勤抄寫,所住的屋子很空曠,北風容易灌入,他只穿著一件破衲,縮頸就案,雖然手指都凍僵了,也不曾稍停。 

玄奘法師離開瓜州孤遊沙漠之時,也曾經受了四夜五日無滴水沾喉的斷水之苦,幾近死亡,最後才遇水得救,歷盡艱難辛苦。
 
[身體病痛]
 
僧人在行旅當中,不僅會遇到自然地理與氣候的障礙,身體的病痛也是一項嚴革的考驗。 

見月法師在求法的過程中,曾步行於砂石尖銳的衢道上,鞋底磨穿了,就赤腳走了數十里,到晚上歇宿時,足腫至踝,好像火炙錐刺。第二天,仍勉強上路,一開始僅靠腳跟點地而行,漸漸拄杖跛足而行,走了五、六里之後,兩腳麻木了,且已皮破血流,仍然不改前行的目標。法師求法的決心與毅力讓人不得不為之動容。
 
掛單止宿雲水僧
 
行腳僧又稱雲水僧,為了參謁諸方善知識及尋師訪道而四處旅行。當他們遊方到寺暫住,稱為「掛單」。「單」是指寺院中僧眾的名單,平時寺中僧人的衣缽就掛在名單下的鉤子上,雲水僧入寺,要在上面貼上名字,並把衣缽掛上,這就叫做「掛單」。
 
[掛單的時間]
 
每年從正月十五日(冬安居結束)至四月十五日(夏安居開始)、七月十五日(夏安居結束)至十月十五日(冬安居開始),是雲遊求學期。在這六個月裡,比丘在自己原住的寺院外,得到他寺掛單,尋師參道,各個寺院也只有在這六個月裡,才接待前來掛單的雲水僧。
 
[掛單的規矩]
 
任何受了戒的比丘都可以在任一個十方叢林中掛單。當他來到寺院,首先知客法師會問他的法名、剃度師的德號、受戒的處所、最近的行止以及許多其他應問的問題。若他所答有任何疑點,知客可要求看他的戒牒及缽。來果禪師在高旻寺的客堂規約中規定:「江湖混雜之輩,不可留單。」又說:「如知有邪知邪見者,不許入堂。」這個作法的主要目的是為確定此雲水僧確實是位良善比丘,而非他類,以維護常住的清淨與安寧。 

知客問完問題後,便會問往後的打算。如他只想住一兩夜,他便說「打擾常住」,若他希望住一段較長時間,便說「親近常住」,不論如何回答都是希望能夠「留單」。知客打算留單後,必對他作一番說話,並讓他知道寺規,最後「送單」,領他到雲水堂止宿。 

雲水僧志在雲遊各方,因此他們在寺中停留不會多過幾天或幾星期。但也有在寺中掛單已久,希望正式在寺中居住下來,寺中僧眾經過一段時間的瞭解,也認為可以與之共住,這樣,就要為雲水僧舉行「安單」儀式,他便正式成為寺中的一員了。
 
現代弘法的足跡
 
古人參方,為尋師訪道、究明心地、抉擇生死,所以越山涉水,不以為苦。而現代僧人假科技發達、交通方便之賜,出外參學的機會增加,外出的難度也降低了,範圍更可以大大地向外擴散。 

就舉南洋各地來說,民國以降,有泉州轉道法師到新加坡弘法,在他的主持、影響下,新加坡先後創建了龍山寺、普覺寺等二十多座佛教寺院;性願法師到菲律賓弘法,擴建了大乘信願寺,並先後邀請多位僧人前往菲律賓助化;圓瑛法師則曾住持馬來西亞檳城極樂寺。 

一九六二年,宣化禪師赴美傳教,在美國西部建立了萬佛城。最近在美國擁有許多信眾的西來寺,則是星雲法師努力的成果。聖嚴法師也在紐約創辦了禪中心,定期舉辦禪七,並到各大學舉辦講座、討論會,將中國禪法弘揚到美國。
 
結語
 
佛法能流傳至今,廣布世界各地,就是由於二千五百年來佛陀及佛弟子們不停地在地球上奔走,或遊行托缽,或弘道傳法,或尋師求道。不論是聳入雲霄的山峰,或急流澎湃的江河,都不能阻止他們奔走不息的腳步。斗轉星移,寒來暑往,佛陀覺悟的綸音於是年年月月、朝朝代代地綿衍流傳到我們的手中。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