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團與社會
03 佛教教團的起源與組成



談「佛教教團的領導智慧」,就要溯源教團的起源。
 
具足三寶,教團成立
佛教教團的起源,是從釋迦牟尼佛成道、說法而開始的。佛陀並非因想要當領導者而創設教團,他成立教團的目的,是為了將自身所證悟的真理傳揚給世人,讓人人都可以覺悟成佛。
 
我喜歡帶居士們去印度朝聖,尤其是巡禮佛陀的成道處―菩提伽耶(Bodhagayā)。當年佛陀成道後,即是從菩提伽耶走到鹿野苑(Sārnāth)來度化五比丘,有了這五位佛陀最初度化的弟子,佛、法、僧三寶於焉具足。從菩提伽耶走到瓦拉納西的鹿野苑,便是朝聖之旅中最重要的一段路程。
 
在鹿野苑度了五比丘後,佛陀再度化外道沙門三迦葉等領袖及其弟子一千五百餘人,再度化富家子耶舍及其朋友等七十餘人……。教團由此而逐漸地壯大起來。
 
教團的成員
「僧團」有別於其他團體,「僧」意指「眾」,「眾」有一個範疇,包括身分標誌、歸屬、彼此關係的存在。這些應如何界定?
 
佛陀的弟子以受戒的戒別來看,共有七眾弟子―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其中前五者是出家五眾,後兩者是在家二眾。出家五眾以受戒的戒別而區分:比丘、比丘尼受的是具足戒,至少有二百五十戒;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至少受持十戒。在家二眾的優婆塞是男居士,優婆夷則是女居士,此兩者皆須皈依三寶並受持五戒。
 
除了七眾弟子的分類之外,有時也說二眾弟子,即出家弟子與在家弟子。
 
僧團即以受過具足戒的比丘、比丘尼僧團為核心代表,而含攝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等小眾。「僧團」比「教團」的範疇較狹,可明確劃定。
 
教團成員的歸屬及其彼此的關係
就如國家必須明定其轄區,僧人也有其歸屬的教團。有些出家人在簽名時就簽一個「僧」,字「某某」,以代表其個人;有人則自謙「小僧」。這樣如何說明這個「小僧」歸屬於哪裡?
 
很多出家人喜歡四處參方,不喜歡被束縛在某個團體裡,自認為是「地球人」。這說法似乎顯得心胸開闊、自在無束,但失之於浮泛。因為雖說大家都是「地球人」,但每個人仍有其所屬的國家、文化背景,皆有其存在的範圍。僧人的存在範圍是什麼呢?若說「小僧」屬於某某國家的公民,可以嗎?但這樣與其他公民又有何區別?「方內」或「方外」將變得無有界限。若說「小僧」屬於佛教某教團常住或某某寺,其位置才能明確起來。
 
僧眾皆是以佛、法、僧三寶為依歸,持守共同的戒律,將弘法利生作為身心奉獻的目標,彼此之間相互護持、相互勸諫,其關係即是以佛陀攝眾的方法「六和敬」(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為原則,和合共住、共修,以發揮僧團住持正法、度眾利生的力量。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