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未來:佛教如何回應世界現今的困局
兩種迷失的宗教態度

全球性的貧窮、種族衝突、人口膨漲、愛滋病、人權受壓、環境災害等問題層出, 這些困局的真正因素為何?如何才能根本解決問題? 作者從人們生存意義的基本脫位談起,提供佛教回應困局的想法與辦法。



讓宗教回歸到人生本位的所有因素,以本人有限的能力,在這裡絕不足以說明。但我可以先行說說,生存意義脫位,所衍生出來的兩種宗教態度。—即使我認為它們絕不適當,甚至是旁門左道。—繼而我會採用探討的形式,描述宗教對今天人類內心的深切需要,所應作出的幾種回應。
 
我認為:迂迴錯路的兩種宗教現象,就是我們不應該接受的基本教義派及精神折衷主義。它們都是因為當今世俗意識當道,而引起的不同反應;兩者的對象,都是那些在商業和感官文化中,渴求多一點精神價值的人。但我會證明,這兩種途徑,都不能為我們提供滿意的解答。
 
基本教義派,無疑帶有重振宗教的特質。不過,我認為它不能被視作真正的宗教類別,因為它並不符合真正應有的精神準則。一般而言,這種準則就是對自我超越的追求,目的是不想再受我見的牽制。我認為:基本教義引人之處,在於它順應人性的弱點,能激發起人們的我執和對小我利益的重視。它在心理上的基調是教條主義;它分化群眾為「自己人」和「外人」的兩個敵對陣營;並施行侵略政策,以武力來排外或使對方變節。它引導人們的方向,並不是真正靈性上的無我、諒解及建基於愛的包容。
 
至於今天西方社會到處都存在的精神折衷主義,其邏輯剛好與基本教義派相反。它的宗旨是混合所有類似宗教的其他修煉:瑜伽、心靈學、通靈、星相占卜、信心治療、靜坐、易經、特效食療、密教等。尋道者可從其中隨意挑選,任何一樣都沒問題,什麼都可以。這種折衷主義,往往顯示出人們對真正靈性經驗的嚮往,他們希望見到:比現實物質主義,更為寬廣包容的真相。折衷主義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它把深奧的道理從現存信仰的脈絡中拆解出來,繼而讓它們毫無內容骨幹地混在一起。它在心理上的基調是浪漫、雜亂無章的盼求,目的是為了找到輕易獲得的滿足,而非認真的付託。由於對所有修煉都缺乏分析區別,它就往往會顯得自迷、奧秘、甚至胡鬧。
 
我相信:若要替人類找到可行的方法,來解決他們精神上的渴求,一定要從博大的傳統宗教著手。老實說,我斷言,要對付當今有關存在性的關鍵問題,最有效的宗教就是佛教,尤其以最早期的巴利文三藏為主的教理。雖是這麼說,但以教理的一般應用而言,我仍堅信任何一種大宗教要適用於此時,難免先要達到一定程度的平衡,而這種平衡又不容易找到。它一方面要忠於古來祖師大德的遠見洞視,同時要兼顧技巧和靈活性,以能直接運用在長久以來就十分需要解決的存在性問題。在試圖找到平衡的過程中,實在太容易墮入其中一邊的極端。—固守祖傳的遺教,而犧牲現代的適宜性;或是過分自由地變更基本法則,甚至完全泯滅原有的精神活力。
 
和合兩者的中道,當然是最為難得。況且,任何宗教都應謹記:歷史曾經給我們上過沉痛而重要的一課。—宗教的工作,是要讓人解脫,而不是奴役人。它的目的應該是:要讓該宗教的信眾邁向至善的境界,繼而在世間生活之中,實現他們證得的力量。宗教不應要求人們,一定要隸屬它們的團體,使成員倍增;或透過勢力,要人們在神壇前犧牲他們自己的良心。
 
無疑地,各種主流宗教,都不能避免彼此信仰上的分歧。但我相信,在一些極其重要的問題上所共有的關注,仍會讓彼此在這個「混亂時世」走在一起的。當這個世界,快要被冷血的暴力,和低俗的輕佻撕破時,各大宗教領袖的深切交流,以期互相了解,實是刻不容緩。為了能夠以同一聲音,去尋找眼前心靈困局的解決辦法,各大宗教的合作,確是十分必要的。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