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轉或還滅:《正見經》中十二支緣起
知行之四諦



 

新生命的推手
 
由於「行」的生起而有「識」的生起。這裡翻譯為「行」可能不是那麼正確,更精確地翻譯應該為「思」—「意志行」或「思行」。「行」這個字在佛教經典中有很多意義,在十二支緣起中意指「不善業思」或是「善業思」。思心所或意志是我們造業的主要原因,即「行」是主要造業的因。
 
探討「行」可從心理的面向來發掘。當我們提到業時,不要從外顯的行為來看,要從內在心理的活動來探討解釋。佛陀檢證緣起的因果循環鍊中,他發現因為「識」而有新生命。接著他又問:是什麼導致「識」的生起?佛陀看到是因為意志的「行」,也就是「思行」引導推動有情的「識」投生到輪迴中的某個目的地,成為新生命。
 
「行」為何能推動「識」去投生?
 
在這一世當中,我們總會有身、口、意的行為,這些皆從我們的「思」、「意志」,也就是「行」而來。當「行」所推動的行為結束後,這「行」並沒有結束,而是留下印象反印在「有分心」中,餘留了潛在的力量。這些「行」在因緣上成熟時,則會產生其相應果報。同時有些強烈的「行」具有潛能,能引導有情到某地投生。
 

死的時候發生了什麼呢?是什麼引導我們投生成為人?

 
死時,有一特定的「行」,扮演了指導、決定某心識將會投生哪裡的決定力量,就是這個「行」決定了「心識」,即「有分」會到哪去投生。若是人(道)則決定他會到哪個家庭投生。至於其他所造的許多「行」,會在這一世特定的時間,當因緣成熟時,產生它們的果報。因此,我們可說「行」是「識」生起的緣。
 
三類行
 
行可分為三類,記載在《相應部.51經》中的分類有三:第一為「非福業行」,這是沒有功德的業行。「非福業行」相應於不善的思行,它會導致有情投生惡趣。
 
第二種是屬於「福業行」。這可能是欲界的善業,會導致有情投生欲界的善趣,例如天道或人道。也可以包含得到四禪定的成就,它會引導有情投生色界地。
 
第三種為「不動業行」,這是指在無色界定的成就,它會導致在無色界地投生。因此,可以總結地說:「思行」是「識」生起的緣。我們從現在到另一個存有或一生的介面,由這一世到下一世,都是因為「行」。不過,同時也要知道,此時此刻我們意識活動時,也同時產生新的思行,這些思行在未來會再產生新的心識。
 
身、語、意行
 
《正見經》中對行的分類亦有三種,即身行、語行、意行。什麼叫做身行,我們必須了解到是「思行」透過身體來表現,可能是善,可能是不善。在《正見經》善不善業部分(經文第4-10段)提到十善行、十不善行,其中即包括三善身行和三不善身行。
 
語行則包含了四種善的語行,和四種不善的語行。即是十善業道和十不善業道中的四善語行、四不善語行。
 
意行有三種,這三種也分別是善與不善的,但它們並沒有從我們的身、語表現出來。在十善與十不善業道當中,各別有三善意行與三不善意行。各種在禪修上的成就,例如無色界定或色界定都可以包含在世間善的意行當中。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