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未來:十字路口的僧伽
僧人的角色與生命意義

佛教的存續,很重要的關鍵,是僧伽的素質與能力, 僧伽素質與能力影響了佛法能否切實正確傳譯給社會大眾,提供大眾學習典範, 如何提昇僧伽素質?作者以斯里蘭卡佛教現象為例,講明十字路口的僧伽該往何方。



或許要深入了解如何改變僧人的養成制度,首先要問:「一個已屆成熟的僧人,應該擔負什麼樣的角色?」這又會帶出下一個問題:「什麼是一位僧人生命中正確的目標和應有的意義?」設計一套有意義和效用的僧伽教育課程,也就是培育僧人的訓練課程,先以解答上述這兩個問題作為起點。
 
環顧斯里蘭卡僧團的整體狀況,可以見到,除了一兩個特殊例子,一般的機制都有許多不足之處。它們有所不足的原因,就是缺乏對僧人那份獨特任命的理解。無可否認,在一個人口總數七成是佛教徒的國家,僧人的職責,難免要滿足信徒的宗教需要。但我們不妨問自己,這是否就表示:可以完全不顧佛陀原為僧眾特設的精神修煉?佛陀的原意,是要出家僧眾全都成為儀軌專家、或保存文化的專才,好讓他們可以留待來世,才來修行解脫之道?為了對僧人養成目標有正確的觀念,我們必須衝破主導僧伽生活的現存社會準則和流行傳統,直至重新體會佛陀對僧伽本來的要求。我們要從龐大的經典中找出這個理念,繼而讓它重生,再次在每個僧人的心底活現,讓它成為僧眾出家求道的真正理由。
 
精神提昇與自我轉化
 
僧格的訓練,就是要朝實現這個理想的方向而走。要落實這個任務,須以精密和審慎的思考去策劃細則。在這裡將只談概略,而全面的先決條件,就是要認同僧途背後的最終目的,是依佛陀所指示的方向達到個人成長和心靈轉化,也就是邁向涅槃、直至最終從苦惱中解脫出來。至於轉化方面,則要依遁八正道的清晰步驟作為指南。可能這樣的描述比較抽象,與一個年輕僧人在起初修行,便要面對的日常問題和有限能力,差距太遠。那就讓我們用較切實和具體的言語再說一遍:一個僧侶的生命目標,是要鍛鍊他的心智、淨化他的心靈、重整他的心態來擺脫貪瞋癡;要將離執、慈愛、悲心和智慧這種種清淨人心的素質植於心中,繼而與他人分享。以什麼形式去表達,反而是次要,最要緊的是:能明瞭僧伽生活的大前提,是每一位僧侶的精神提升與自我轉化。一切的培訓,都只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