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未來:佛教對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態度
以西方為標準的社經體系

西方資本主義的經濟發展模式,近兩百年來影響現時代社會發展、人心及價值觀, 佛教怎麼看待這些現象?資本主義所產生的浪費與不均的情況,如何因應? 作者以佛教教理為鏡,剖析社會經濟現象,回應佛教中道及注重人民福祉的基本態度。



我將會透過這篇短文,以佛教教理為鏡,去審驗觀察現今世界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普遍看法。若佛教所認同的基本經濟模式,真的與現今世界全不吻合,我們也總該知道原因何在。因此,我首先會從佛教觀點去研究今日經濟社會學家們所認同的主流發展模式。說出這種模式的漏弊之後,我便會列出一些指標,提供另一種以教理為準則的發展模式,作為參考。由於我本身並非專業的經濟學家,在這方面的認識有限,因此我的評論和建議,都只是泛指一般而言,但只要它們是依據正法的精神和道德而建立,我相信就算是泛論也應該會有幫助。
 
社會及經濟發展這個概念,現今已成為全世界許多政客、商業領袖和政策規畫者的口號。因此,無論對個人生活或整個社會的運作,它都產生重大的影響力。雖然佛典中確實有對人類社會及經濟活動的開示,但目前顯著影響這方面政策的發展理念,卻無先例可循。若要對這個主題作出適當的探討,單是套用佛教經典裡所說的實在不足夠。更適當的做法,應該是擷取佛典中,與經濟社會相關的理念,引用到今天的社經政策。這一來,我們便可運用佛法所提供的深觀,對這些政策作出衡量並給予評價。
 
 
今天,在發展中的國家,都是以西方國家作為社經發展的目標典範,尤其是美國。東西兩方的政治領導和商業巨賈,似乎都認定西方國家的經濟體系最為標準、值得仿效;他們更認為它是靈丹妙藥,能解決貧窮、暴力和不平等這些不斷困擾人類的社會問題。「發展」二字的意思,變成用來形容達到這種理想的成功度:那些完全成功推行這種理想的國家,便被稱為已開發國家;那些未能全面達到標準的,就被視作開發中國家。這無疑暗示著,所有國家都必須在這條單軌路上往同一方向走—西方國家在前帶領,而世界其他的國家就奮力朝這個方向追趕。
 
於是,一個已開發國家的主要特徵,就必然取決於其經濟狀況。這類國家的經濟,一般都會將高科技應用在工業生產和商業服務上。它發展的軌道直接取決於(其縱軸線的)科技發明與(其橫軸線的)生產增值。為了使經濟體系能達到最高效率,這些國 家往往會把社會秩序置於經濟需要之下,這種做法的理據就是:只有一個具高度效率的經濟體系,才有能力作出大量的生產和廣泛的物資流通,來增進大眾福利。這種說法的支持者,都堅信只有不停提高產量和流通,才可以為一個國家帶來豐足的財富,最後再讓這些財富回流入每個人的口袋裡,大家一同分享成果。
 
這就是自工業革命以來,西方國家所推行的無止境經濟增長策略的基礎理論,其他國家,也就是看到西方國家的驚人科技發展和物質充裕,才選擇要步其後塵。這種經濟模式已深被亞洲佛教國家的領導層接受,他們都以提升科技和工業生產率作為國家發展經濟的方針。這一來,這些國家的佛教領導人士就得負起責任,去深入探究這種經濟模式的長遠後果了。
 
要對這種社會經濟發展概念作出詳細的研究,非要寫一篇較長的論文不可。但在這篇短文裡,我主要提出兩個簡單的問題:第一、世界其他的國家效法西方國家,是否可行?第二、就算真的可行,這是否就是它們應該遵循的途徑?第一個問題的答案並不需要宗教性的解答,因此沒有必要從佛教的角度探討。第二個問題則有需要引進佛教的觀點,以便尋求西方國家的發展理念,究竟是否與現今的佛教精神相契。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