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輯
臺灣社會的宗教景觀



三十年前,臺灣處在從農業邁往工商社會的轉型期,人們穿著木屐、麵粉袋縫製的衣服,用木炭燒飯,生活十分簡樸。那時,一提起宗教信仰,人們常常不假思索地說:「我信佛教!」可是物資普遍缺乏,連佛寺裡都很難見到一部佛經 ;家庭最常見的是:孩子發燒、拉肚子,就抱到「神明」那兒「收驚」、「壓煞」、「拜契」;農暇時,動員全村出錢出力的「媽祖出巡」、「王爺繞境」,也常是每三、五年,甚至十二、六十年,才一科(次)的地方節慶活動。

 

三十年來,臺灣社會急遽變遷,至今,經濟誇耀國際,全民醫療、教育水準提高;但卻因過度工業、都市化,人們生活緊張、繁忙,交通混亂,人際功利、疏離,物質享受取代倫理觀念......,此時,在各種社會現象中,學者們估計臺灣宗教信仰人口,已快速衝破千萬大關,並且預言:「二十一世紀是宗教世紀!」那麼,當今臺灣社會的宗教,呈現出怎樣的景觀呢?它們和過去有什麼不同?

 

廟會昌盛、奢華、企業化

 

一向融合在中國廣大民間的宗教活動—廟會,近年受到鼓舞,無論次數、規模或參與的人數,都呈顯大幅成長的現象。「三月瘋媽祖,四月迎王爺」,描述的正是農曆三、四月間,臺灣從南到北,應接不暇的媽祖、王爺遶境、建醮等活動。據統計,臺灣全省一年中的大小廟會,已膨脹到一萬五千多次,每次動輒有上百部遊覽車,滿載各地香客,趕赴盛會。

 

廟會中,人潮、香火錢堆積之處鞭炮聲不絕,放鞭炮不再是以往「驅除瘟疫」、「迎神入廟」的象徵,著名的北港朝天宮媽祖繞境,沿途炮杖連天,耗資超過新臺幣二千萬;王爺府建醮「燒王船」,也一改昔日以三合板釘製王船的儉樸習俗,紛紛「創新」以真材實料的王船,招攬信徒捐獻真電視、真冰箱和大批米、鹽、金帛等犒賞王爺,耗資五、六百萬,臨海付之一炬。

 

處於功利競爭的時代,廟會也呈現企業化趨勢 董事會一切以擴張業務為主,最常見的有:以砍肩刺頭的八家將作陣頭,外加巨星雲集的電視轉播、穿插低級笑話的卡啦 OK 脫衣歌舞、電子琴花車牛肉秀、全國商品展......,「人旺廟就興,辦活動要大、要新奇,不上百萬的家家酒,哪有香客要來! 」一場廟會下來,不但昔日帶動人們感恩敬神、調節身心的宗教功能盡失,以縱情聲色換得廟的名份高低、信徒多寡,也成了董事、管理委員年終考績的憑據。

 

私設神壇林立、數術之風大盛

 

「大樹公」、「石頭公」、「大眾爺」......等地祇、物魅是臺灣民問,流傳已久的泛靈信仰。人們「凡事求神問卜」,神廟則是爭相以靈驗為號召,雖教育水準提高,深信乩童,遭受騙財、姦淫、失命的事端,還是時有所聞。尤其「大家樂」、「六合彩」賭風盛極時,一時間連荒野的孤祀都受關注祀奉,成為人們卜問「明牌」的對象。

 

僥倖中獎的,便設壇、蓋廟、辦廟會「答謝神恩」,據統計,台北某區神壇一度膨脹高達百位之數,神壇造成社區噪音、空氣污染,使鄰近的房地產嚴重下跌,人們產生了前所未見的「拒神」情結。「明牌」一旦不靈,一度被奉為斂財工具的神祇,遭到斷臂、拔髯、焚燒、丟棄,下場慘不忍睹,更令人聞所未聞;臺北福德坑掩埋場,就曾收容毀棄的神像,高達三百餘尊!信仰受到欺騙、誤導,或變成斂財的傀儡、被褻瀆,人們的身心都將受到破壞、腐蝕。

 

近年,與神壇間雜林立的另一 景觀是如雨後春筍般的「神算」牌坊,由於高知識份子的投入、宣揚,穿梭在大街小巷茶藝館、神壇、夜市、地攤、「個人工作室」間的算命卜運之風,已從過去人們茶餘飯後,希冀降蔭子孫的話題,變為企業行號、官員民代爭相論究前途亨否的焦點。

 

新興教派繁多

 

隨著社會風氣開放、多元發展,新興教派近年紛紛出現、興盛,令人目不暇給,有: 以中國文化傳統三綱五常為主的「天理教」、「天帝教」、「黃帝教」;從臺灣早期齋教演化出的「 儒宗神教」、「宗神教」;從基督教系統演變出的「真耶蘇教」;從佛教系統演化出來,強調神祕經驗的有 「真佛宗」(盧勝彥)、「觀音修法」(清海),強調禪坐的有「現代禪」(李元松)等;而「一貫道」、「慈惠堂」則是教義龐雜、綜合各家,以祟拜「無極老母」為主...... 。新興教派的組織多是各自獨立,趨向以市場為導向的服務業型態 · 其中「 一貫道」在七十九年,擺脫被政府斥為邪教的禁令,正式合法化。新興教派雖然興盛,符合凡事求新求變的現代社會,但能否行之久遠,依據學者們的觀察,仍有待時間與人心的考驗。

 

天主教走過了茂盛期

 

天主、基督教近代才從歐洲傳入,據社會學家統計,臺灣社會近年己有三。八%的人,自認信仰此種世界性宗教。根據中國主教團傳教委員會的研究統計:民國三十七年時,臺灣的天主教教徒只有一萬三千人,歷經三十八年至五十九年的「茂盛期」,教友人數達三十萬三千餘人,是最高峰。五十九年之後至今,天主教會呈現停滯不前狀況,神職人員高齡化,教友流失達十%,進人所謂「衰弱期」。造成天主教衰弱的原因,神職人員普遍認為有:經濟成長造成社會功利主義盛行、中國人不易納受外來宗教、民間宗教興盛和人口遷移等等。

 

儘管信仰天主教的人少了,信仰者教育水準則有提高的趨勢;而在六、七年前,礁溪某山莊傳出的「聖母顯靈」事件,神職人員雖未給予正面肯定,卻也無礙於慕名朝禮的廣大人潮。

 

基督教教派興盛

 

基督教由三十九年的長老、聖教、真耶蘇教等三個教派,增至近年約有上百個教派,主要分布於基隆、臺北、臺中、臺南、高雄等大都市;信仰人口則由三萬七千多人,成長到約四十萬人。整體而言,基督教並未改變其一貫的入世風格,而其中長老教會的信仰人數雖居最多,政治色彩卻也是最鮮明的。

 

佛教蓬勃之後,仍需努力

 

佛教的法師大德致力弘法,辦雜誌刊物、法會、演講、短期出家、禪七、佛七、靜坐班......,不但使得人們更容易接受佛教,也帶動社會各階層學佛參禪風氣。慈濟功德會則帶動社會慈善、醫療網,每逢假期十多個火車廂,趕往花蓮朝禮、當義工的人潮,卻除人們認為佛教消極避世的看法。隨佛教大型建物的出現,緇素大德也漸漸掙脫政治的不平等待遇,致力創辦佛教大學,終於華梵、玄奘、慈濟、佛光等,一花開四葉。

 

但同時也發現:以往出門要找一家素食館,難如登天,而今裝璜富麗的素食館處處林立,菜單裡卻仍充斥仿雞、鴨、魚、肉等葷食菜目;以往見佛教徒手裡念得發亮的念珠,就讓人生起清涼、景仰的心,而今在藏密喇嘛、南傳比丘紛紛來臺,傳授各類修行法門之際,街上幾乎人手都有串念珠,詢問下,有為了保平安、當飾物、趕流行,還有以收藏為樂的;以往翻開報紙廣告欄,很少見到佛教的字眼,而今大幅刊登的不是某喇嘛將灌頂、傳授財神法,就是琳琅滿目、充滿神奇靈異的密宗玉佩、護身鏡、佛像、經書等,再加上密宗、佛禪義理的書常高居暢銷書排行榜,一位密宗上師就曾解釋說,密法講實際,可當世成佛,符合追求速度的現代人口味,所以盛行若此;以往爭取電視媒體弘法,必須付出高昂的製播費,而今化粧品廣告中,赫然可見剃光頭的女明星,強調回歸自然,中視 「阿彌陀佛」連續劇,劇情荒誕不經、混雜儒道奇異神術,讓人不懂「阿彌陀佛」究竟是什麼?什麼時候宗教已引起電視媒體的興趣了?

 

佛教在蓬勃發展、一片光明之餘,仍可見到功利主義流風所及人們對於佛教的扭曲、不解,· 這是未來法師大德弘法時必須再努力的。

 

結語

 

亙古以來,宗教即始終與人類共存,不曾消失過,現今臺灣社會宗教信仰興盛、百家爭鳴,說明的正是:人們在物質生活饜足之後,普遍對心靈提昇的覺醒。然而宗教是否真能帶給人心安頓、澄淨的力量,帶給社會遠離功利、淨化和諧的功能,這對處於二十世紀末臺灣社會的傳教者、信仰者來說,都將是一項重大考驗,有待我們共同努力!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