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昇心的品質:禪修心鑰
增長五根,悟入實相:6 培養七覺支



 

第六個發展五根的方法,是培養七覺支——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捨。這些心所確實是產生覺悟的因素,當它們存在並活躍於心時,便會助長覺悟,或可說更接近覺悟。
 
再者,七覺支屬於所謂的「聖道與果心」。在佛教裡,我們所說的「心」是指特定的、剎那的心的型態—內心特別具有可辨認特相 (1)的事件。道與果心是相互連接的內心事件,而此構成了覺悟的經驗,它們是當心的注意力由有為法轉到涅槃或無為法時所發生的情況。這種轉移的結果,就是斷除了特定的煩惱,因此,心已不同於以往。

當為了創造道與果心生起的因緣而修行時,了解七覺支的行者,可運用它們來平衡其禪修。當心沮喪時,以精進、喜與擇法覺支來振奮它;而當心太活躍時,則以輕安、定與捨覺支來使它平靜。
 
行者可能會常常感到沮喪、氣餒、失念,或覺得禪修糟透了,也無法像過去一樣以念擷取所緣。此時很重要的是脫離這個狀態,他必須尋找具有鼓舞或激勵作用的事情,讓心活躍起來。有個方法是聆聽精彩的開示,可以帶來喜覺支;它可以激勵更強的精進覺支;也可經由有關禪修知識的提供,而加深擇法覺支。喜、精進與擇法覺知,是最能幫助我們面對沮喪與氣餒的三個覺支。
 
一旦激勵的開示引出喜、精進與擇法覺支,你應該利用這個機會,讓心清晰地聚焦於觀察的所緣上,因此,所緣會清晰地出現於心眼中。

其他時候,行者也許有不尋常的經驗,或因其他原因而被愉快、狂喜、歡樂所淹沒,心變得活躍而過度亢奮。在禪修時,可看到有的行者眉開眼笑,走起路來飄飄欲仙。由於過度精進,心會悄悄溜走,拒絕專注在現前剎那所發生的事情上,如果注意力接觸某個目標所緣,它立刻會背離原來的所緣。

倘若你發現自己極度興奮,則必須以輕安、定與捨三個覺支來恢復平穩。開始的好方法是了解自己過度精進,並反思:「沒有什麼好急的,佛法會自己展現出來,我只要平靜地坐著,並且以輕柔的覺知來觀照。」這會促進輕安覺知。然後當精進平穩下來,就可開始致力於定。最實用的方式是縮小禪修的範圍,不要注意太多所緣,而完全專注在少數所緣上。心會很快恢復正常,放慢步調。最後就可採取捨的態度,以此想法來撫慰心:「行者沒有偏好,沒什麼好急的,對我來說,唯一重要的事,就是觀照任何發生的事,不論好壞。」

如果你可以維持心的平衡,平撫亢奮,並從沮喪中振作,就可確信智慧很快便會自行顯現。
 
事實上,有能力在練習時調整不平衡的人,就是位合格的禪修老師了。若老師能在小參中穩定地把學生的狀態都記錄下來,則可以辨認並糾正許多行者易犯的過度情形。
 
我想提醒所有行者,在想到禪修有那裡出問題時,千萬不要氣餒。行者就如同嬰兒或小孩,我們都知道,嬰兒要經歷許多發展階段,當從一階段過渡到另一階段時,必須經歷許多心理與生理的劇變。他們會顯得十分煩躁且難以照顧,不時地嗚咽或嚎啕大哭,沒有經驗的母親,在這期間也許就會為孩子感到擔憂。

但事實上,嬰兒如果未經歷這種痛苦,便無法成長,他的苦惱通常是發展進步的徵兆。因此,如果你感到練習的結果失敗,不要憂慮,你也許像小孩一樣,正從一個成長的階段,過渡到另一個成長的階段。
 
【註釋】
(1) 相(lakkhana):一為「別相」,指身心明確的特徵,可以直接體會,如動作、輕鬆等;一為「共相」則指所有物質共有的特徵—無常、苦、無我。傳統阿毗達磨將「相」視為心可辨認的特徵。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