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之味
正法之味—自由之味

我們今天最響亮的呼喊,毫無疑問地,答案肯定是:渴望自由的吶喊。 佛陀為了回應人類對得到更多自由的嚮往,以「正如大海只有一味—鹽的鹹味;法理戒律亦只有一味,那就是自由之味。」表明佛法所蘊含的自由真義。



若問我們今天最響亮的呼喊是什麼,毫無疑問地,答案肯定是:渴望自由的吶喊。自有人類歷史以來,當今的自由呼聲恐怕是最為廣泛迫切,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深入人類生存的各個層面。
 
為了回應人們對自由的訴求,人類活動的不同範疇—政治、社會、文化和宗教等—都作出了具有深遠影響的改變。曾經如海怪般雄霸全球大陸的一些帝國已因此瓦解,被它們所統治過的各地民眾,都以自由、獨立和自治等口號,再次擁有自己的國土。
 
君主及寡頭統治等舊式政制,都已讓步實行民主政制,因為每個人都要求有表達自己聲音的權利,可以一起謀求他們共同生活的方向。許多自歷史之初便已存在的古制—如奴隸、農奴、種姓階級等—已不再存在或正急遽消散,而報章雜誌的頭條,每天也都離不開報導各地不同性質的解放運動。
 
藝術同樣也是人類想得到更大程度自由的見證:解放的新詩、抽象的油畫、沒調兒的音樂,都只是其中幾種的創新變革,目的無非是為了打破傳統的限制,讓藝術家有更能夠發揮的自由空間。即使宗教也沒能逃出這種擴展自由的趨勢。種種信仰及它們的行為戒規,都不能再像從前一樣,以上帝、聖經或神職人員的意旨為由,要求人們理所當然地遵守。今時今日,這些戒條都必須撇開神聖的面紗,公開讓人評審,因為今天的人們,都認定自己的理性和經驗才是最終的裁判,因此,要求充分利用每個人都擁有的自由審判權。言論自由、報章自由、行動自由,成為公眾的口號;而思想自由和良心自由,則成了我們私底下的格言。不論是哪一種自由,都被視為是我們所有資產中最為珍貴的,甚至比生命還要寶貴。兩百年前,美國就有個愛國志士說過:「不自由,毋寧死。」接下來的幾百年間,這句話留下的深義仍不停地迴響著。
 
正法之味—自由之味
 
佛陀像是為了回應人類對得到更多自由的嚮往,向世界貢獻了他的教化,讓人們以此正法為解脫之道,從兩千五百年前到今天都一樣受用。「正如大海只有一味—鹽的鹹味;法理戒律(dhammavinaya)亦只有一味—自由之味。」佛陀就是以這句話,確定他教理中所蘊含的解脫素質。
 
不論你從水面、海底,或不深不淺之處取水來嚐,它的味道都同樣,是鹹的。不管你只喝一點點的水、滿滿一杯子的水或一滿桶的水,那水的味道也一概是鹹味。就像這個比喻一樣,從頭到尾,由淺至深,滲透所有正法和戒律的佛陀教化亦是一味—自由之味(vimuttirasa)。無論你所選擇修持的是布施、持戒、虔誠、崇敬、尊重和慈愛等最基本的佛法;或中層階次的出世無染見;或聖者所證之解脫,每個情況也都有著同一種味—自由之味。
 
如果你以在家身分修行佛法,持守正道達至某一程度,你將會只感受到那一程度的自由;但若你要更圓滿地修習而剃度出家,作一行腳僧而靜修,於隱僻之處觀照有為法的生滅無常,那你將會體驗到更圓滿的自由;或者你已修行正法達到究竟,現生證得最終解脫,那麼,你就可以體證無量的自由了。不管在哪個層次,教理之味都是同一種性質的,那就是「自由之味」。只是你享受的程度有所不同罷了,而這程度上的差別,是直接與修行程度成正比的。修一點的正法就得一點的自由;多修正法,獲得的自由也多。正法自會帶來自由的回報,永遠都如科學法則那樣準確無誤。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