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因法師講《妙法蓮華經》:方便品(上)
‹ 10 › 為一件大事而來



【經文】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缽華,時一現耳。舍利弗!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虛妄。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講釋】
舍利弗三度請法之後,佛陀終於願意說法了。舍利弗回應佛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表達大眾有多麼渴望聆聽佛陀說法。
 
「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因緣到了,佛陀才會講說妙法。這因緣「如優曇鉢華,時一現耳」,優曇鉢華三千年才開花一次,難遭難遇,佛陀說此妙法,猶如優曇鉢華一樣,難得遇上。
 
佛陀示現於世間,也是如此,剛好有那時的因緣與境界,他開悟、證果、說法,佛法得以流傳,我們才聽得到。
 
佛陀告訴舍利弗:「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虛妄。」要相信佛陀所說的話,絕對不虛妄,大家也可以參一參:佛陀已經成佛,什麼還要一直說他不會說謊,大家無須懷疑呢?
 
以眾生能聽得懂的話來引導
整部《法華經》所說的法,就從「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這裡展開了。
 
「隨宜」就是隨順眾生能聽得懂的話。為什麼佛陀隨宜說法,會「意趣難解」呢?因為無論大乘經典、《阿含經》、《地藏經》、《彌陀經》,每部經典,都有不同意趣。大家讀誦經典時,會覺得這部經跟那部經之間,有時看似有些矛盾、衝突,也不必懷疑,因為,佛陀說法時,會先觀察眼前這個人,「隨宜說法」,該說什麼法才適合,就選用那種說法來引導。
 
佛陀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誰能夠完全能夠知曉法的根源和意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為什麼只有佛才能夠知道?這叫「佛佛道同」,只有相同的境界、智慧的人,才能夠聽到、聽懂,大家彼此心照不宣。
 
我們現在學習佛所說的法,為什麼會很難完全了解?因為我們是用「思量分別」去了解的,用我們自己的思辨、分別心,認為佛陀就是這樣說的。
 
但,這真的是佛陀的意旨嗎?
 
用自己的心境 衡量佛的境界
儘管我們有佛性、佛心,但我們現在仍是眾生的煩惱心。
 
每個人各自理解事物的角度不同,即使是聽聞佛法,也還是經過思量,才能慢慢把自己引導進去,方能知道佛說法是什麼意思。
 
此刻的我們,是用自己的心境,來衡量佛的世界,但若聽經時,能聽得懂,能受用,這些收穫,就是你確實領會的意趣,此即《維摩詰經》所說的「眾生隨類各得解」。(1)
 
「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唯」是「只有」,佛陀只為一件大事的因緣出現於世。
 
這部經典,將佛陀的祕密「和盤托出」,究竟是什麼大事,讓佛陀「出現於世」呢?
 
(1) 《維摩詰所說經》卷1〈佛國品1〉:「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皆謂世尊同其語,
斯則神力不共法。」(《大正藏》冊14,第475 號,頁538 上2-4。)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