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達解脫的道路:現觀智慧
正覺解脫的唯一道路:緣起法的八正道

緣起,不僅是理則,同時也是實踐的下手處,要完成解脫,仍得從緣起說起。 那什麼又是緣起法的解脫道?就是佛陀所說的古仙人道,也就是八正道。 八正道和緣起的核心關係就在「正」,即是中道,能引導一個平衡的修學方向。



解脫必經八正道    
佛陀臨入滅時,有位外道名叫須跋陀羅,已經一百二十歲了,曾經在外道那兒修學很長一段時間,但是一直無法證入聖道,得到智慧的解脫。一天,當他聽到解脫的聖者——佛陀即將入滅,便懷著最後一線希望,趕來看佛陀。阿難尊者卻在門外阻止他:「佛陀已經很虛弱了,請不要打擾他。」須跋陀羅不肯離去,堅持要見佛陀,兩人僵持不下時,佛陀在裡面知道了,就說:「阿難!讓他進來!讓他進來!他是我最後一位出家弟子。」於是須跋陀羅便進去向佛陀請法,聽完開示,在佛陀的床前,須跋陀羅當下就證悟,得到智慧的解脫,佛陀為須跋陀羅開示的法就是八正道。從佛陀初成道、轉法輪,到臨入滅度最後弟子,佛陀的思想核心就是「緣起論」,而教示修道的方法,則不離八正道。
     
八正道又稱為「八支聖道」、「賢聖八品道」,所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八正道是朝向涅槃解脫的唯一道路。在阿含經中佛陀曾經說,不但過去恒沙諸佛由此賢聖八品道獲得究竟解脫,乃至未來諸佛,也都是依這個賢聖八品道而獲得解脫。(《增一阿含經》卷三八)
     
因此,八正道也被稱為「古仙人道」,而也因有了八正道,世間才會有解脫,有苦的解除。
     
緣起法的解脫道    
八正道,佛教的解脫道,之所以能夠朝向出世間、走向解脫,它的關鍵在於「正見緣起」。如經典所說,「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其中的「法」就是指「緣起」,意思是見法、依循法、依於緣起法的體悟與實踐,就可以得到解脫。為何正見緣起如此至關緊要?我們必須先從了解什麼是緣起開始。
     
緣起,說明了二種現象:「緣生」與「緣滅」。緣生 ——諸法生起的必然理則,是世間雜染法的生起門;緣滅 ——諸法還滅的必然理則,是趨向清淨解脫的還滅門。如同緣起偈所說「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我們所看到的萬事、萬物、萬象,都是緣生的法;還滅呢?「彼法因緣盡」,意思是諸法是怎麼生起來的,如果你要解脫,要解開它,也還是要從緣起來解開它。所以,緣起不僅是佛教的核心教理,也是實踐的下手處。因此,要完成解脫、體證解脫,仍得學習「正見緣起」。事實上,緣起關係著眾生解除痛苦的樞紐。
     
佛陀初轉法輪時,開示四諦——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四諦也包含著緣起的理則:苦諦與集諦說明世間的生起;滅諦與道諦說明世間的還滅。佛法告訴我們,苦在那裡發生,就從那裡解除,這就是緣起的還滅,從痛苦煩惱走向輕安、自在。
     
八正道含攝著整個佛法戒、定、慧三學的修學,也貫穿整個聞思修的始終過程。其中慧學的修學正是研習正見——徹見緣起。以「正見」為首的八正道,由「正見」引導,依循緣生緣滅的理則,完成整個修學歷程。這就是八正道不共世間,與世間不一樣,最獨特的地方。
     
中道行的八正道    
佛陀曾說:「邪見非法,正見是法,乃至邪定非法,正定是法。」(《雜阿含經》七八二經〉,同樣的語彙,我們可以套用如下——正見是法,正思惟是法,正語是法,正業是法,正命是法,正精進是法,正念是法,乃至正定是法。強調八正道是「法」,除了前面所說,依於緣起法的「法」,還有另一個核心的關鍵,就是「正」字。所謂「正」,就是要合乎善念,構成身心平衡輕安;或說應該是「中道」的,不是偏於這邊,或偏於那邊,這就是「正」。所以這個「正」字,使用得非常好,能引導我們日常生活的修學,構成一個平衡的方向。「正」字也提醒我們,不要抓得太緊,也不要放得太鬆,任何用功的法門,在緊與鬆之間都要合乎中道。這就是「正」字的意義,也是修學八正道要掌握的要點。
     
[八正道與三學]
如上所說,八正道貫穿戒定慧三學,其中,正業、正命、正語是屬於「戒律」的範圍;正定與正念是屬於「定」的範圍;正思惟、正見是屬於「慧」的範圍。一般講解八正道,都是從正見說起,因為正見是修行的眼目,是開始的根基,也是最後終極完成的目標,但由於正見與八正道的其他各道支是相互關聯、相續發展,所以,我選擇按照戒、定、慧三學的次第,逐一解釋八正道的內涵,並強調每一道支與緣起的關係,使大家對緣起的解脫道有更深入的體會與了解。
 
正語:正確的語言
首先,屬戒律範圍內的第一道支是正語 ──正確的語言。什麼叫做正確的語言?正確的語言就是不違逆因果的話,講善的語言,不講惡的語言。我們天天都在講話,也都知道語言有正邪、善惡之分。我常呼籲大家不要作偽證、不要貶損人家、不要說傷天害理的話,這些話我們平常不會說,在什麼情況下,我們可能會說?當境界出現時,有時就不太能夠自主。我們一直都在講真理的話嗎?有時是,有時不是。因此,我們要盡可能地不講違背因果的話,這就是正語。
 
如何拿捏所表達的語言是準確的?這跟禪定和智慧有關。可以學著去檢驗 ──說完話時,內心有沒有後悔的感覺。盡量不講欺騙他人的話,有時欺騙的話,比粗言粗語更讓人的身心動盪。而人之所以會欺騙他人,有時是怕別人知道是我說的、是我做的,相對地會用更多的語言去掩護這些欺騙的語言,而這也證明了佛法所說的 ──所有身口意的行為,都是由動機來引導。在平常多用功一些,可以依此來檢核自己,對自己的動機如理作意,而發動的言語行為,就叫做正語。
 
正語的修行,還是不離緣起 ──當下是什麼情境,講什麼語言。稍微迴觀省察,自己就會知道,自已所說的話,是正還是不正,你自己內心是清楚的。
 
正業:正確的身口意行為
屬於戒學範圍的第二道支是正業,正業即是正確的身口意行為。你的行為和語言要一致,不要相互違背。所謂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這也是保護自己,讓自己坦然心安的方法。
 
從緣起法來修學「正業」,對內,是看住自己的身心,守護根門;對外,如何使身口的行為得宜,所謂身口得宜 ──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場合,做適當的事,說適當的話。這裡面還有很多東西必須學。
 
正命:正確的維生方式
「正命」是正確的生活方式,維生的正確途徑,也就是正確經濟生活的取得。概括而言,即賴以維生的工作、職業或謀生的管道。一位偉大的宗教老師,他不會不告訴他的弟子或者徒眾,什麼是他正確的生活方式。因為我們大半生清醒的時刻,工作、職業佔據了非常多的時間,也佔據我們相當多的注意力。如果所從事的職業,一直與自己的精神狀態或身心狀態相違,要走上解脫的道路可能就會有障礙。
 
在家眾的正命是應避免對他人造成傷害。例如會傷害人們身心靈的行業,像從事軍火製造、販毒、販賣人口、色情等。從事這些工作,可能得用盡心機,這將構成這個人的身心狀態,對淨行、善業也產生某種戕害,影響可謂不小。
 
正命是很重要的,不僅在家眾如此,就出家眾而言更是重要。
 
出家眾的正命與在家眾不同,出家眾賴以維生的方式就是乞食。經典中,佛陀不斷告誡他的出家弟子們,不可以上口食、下口食、方口食、維口食。出家弟子們應遵行佛陀的教誡,以淨命而食,不以上述四種方式維生。
 
所謂上口食,就是仰觀星宿,推步盈虛。從星象學的理論,說北斗星如何運轉,南斗星如何移動,然後根據這些星辰變化推斷吉凶禍福。世間確實有吉凶禍福,但是吉凶禍福仍然可以改造,可以從緣起、從個人的善念來改變。如果盡在這些事項上打轉,就是沒有掌握佛法的根本義。
 
所謂方口食,就是通國使命。例如二國之間有衝突、戰爭,就去做間諜傳遞情報,對方的軍情如何,武器如何,兵力如何等等。為什麼不可以方口食?例如做兩國的使者,沒有達到通國之好,反而挑起敵對;做間諜,不是平息國與國的對立,卻可能構成更大的動亂。
維口食,為人占卜,作乩童、攆轎子,或卜卦算命,以此維持生計。
下口食,以耕種、販賣維持生計。
 
以上四種維生方式,對出家眾而言是邪命法,不是出家的正命。出家是在討生活嗎?或是換個不同的服裝謀生?應該不是的。經典、戒律不斷地告誡著:出家眾應以正命而活,應該回到出家的本務 ──修行、弘揚佛法上面。
 
在家眾、出家眾都要有正確的維生方式,這才能維持在清醒的狀態,滋長我們的淨行、善業,如此也才有相應的修法。正語、正業、正命似乎都是在講戒律,其實這三者與我們修學的法門、增進我們的智慧是息息相關的。
 
正精進:勤勉於中道
精進,就是勤勞、勤勉。佛世時,有位弟子修學很用功,道業卻一直沒有進步,身心感覺到很疲勞,便向佛陀提出要回家。佛陀問他,在家時最喜歡做什麼事?弟子回答:「我最喜歡彈琴。」佛陀便以彈琴為喻,問琴弦拉得很緊,會如何?聲音就發不出來。如果很鬆,聲音更是發不出來。佛陀就說:「其實修道跟彈琴一樣,太緊不行,太鬆也不行,應該要中道。」精進,應該合乎中道。
 
修行,不是在鬆、緊的問題。最忌要趕快弄出個什麼。若要弄出個什麼名堂,有時反而適得其反。有人修行非常地勇猛精進,一精進起來,可以幾天幾夜不睡覺。但接下來,身心疲累,整個神經、整個身心繃得緊緊的。太過於壓擠,不但會生病,修行也使不上力。反過來說,過於鬆散、懈怠也是會沒勁的。
 
八正道的「正」,就是中道的修行。所謂中道的修行,並不是苦和樂相加除以二的中,也不是善與惡加起來除以二叫做中道,不是的!就像正精進,讓身心及法門的修學處在鬆緊得宜的狀態。如此,勤勉於中道,身心安頓、輕安,修學獲得支持力,細水長流,就是正精進。
 
修行的重點,在對治煩惱、對治惡業、對治苦迫,所以,要能判斷什麼是煩惱?什麼是惡業?什麼是苦迫?不善惡法獲得對治,才符合因果。當身心面對情境時,要能從自己的身心去檢校,身心輕安,自己是可以檢核的;精進,自己也是可以檢核的。
 
[阿那律陀的故事]
佛世時,有個弟子叫做阿那律陀,初出家時,常耽樂睡眠,聽佛陀說法時,就打瞌睡。佛陀呵斥他:「怎麼在聽法時打瞌睡呢?這樣睡,就像海獅、螺、蚌、蛤一樣,一睡一千年,不能再聽聞佛法!」阿那律陀聽到佛陀呵責,說他像畜生一樣,內心感到慚愧、自責,就猛力地加緊用功,幾天幾夜不睡覺,結果眼睛就瞎掉了。眼睛瞎掉,還是拿捏不到用功的竅訣,直到佛陀教他修金剛三昧,他才開悟、證得智慧,並且獲得了天眼。
 
有人一聽經就打瞌睡,什麼時候不好睡,聽經時就要打瞌睡,念佛就要打瞌睡,昏沉散亂;可是當休息時躺在床上,反倒睡不著,旁邊有什麼動靜,有什麼聲音都聽得清清楚楚。有些人確實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怎麼辦呢?第一要清楚自己用功法門的重點及對治的方法。例如修禪有修止和修觀兩個部分,修止強調心的專注,可對治散亂;修觀強調正念、正知,可對治昏沈。在密集用功時,身體仍會疲累,這時不要折磨身體,讓身體適度休息,才能細水長流。
 
因此正精進的「正」字,有「正確」的意思。不但精進於行善、去惡、知因知果、因果相符,不違背因果。修法也要合乎「中道」才叫正確的精進。什麼才是「正確」,要自己經過用功,才會體驗得到。我看過有些人,他跨大步走路,跨大步是很好,可是一旦跨大步,就走不遠,不到三兩下,反而疲累得上氣不接下氣。
 
[四正勤]
說到正精進一定要講「四正勤」──四種正確的修學項目:對於還沒有生起的惡,勤勉地不讓它生起;對於已經生起的惡,勤勉地斷除;對於還沒有生起的善,勤勉地讓它生起;對於已經生起的善,勤勉地使它增廣,這是四種精進修學的項目。
 
精進二字,我覺得翻譯得很好,所謂「精」是不雜、不亂,即方向明確,叫做「精」;「進」就像行船一樣,不斷地進步。你怎麼知道自己是進步的?一是對自己更具信心、對修法更肯定;一是智慧增強,抉擇力增強。有人問,是在說精進,怎麼提到智慧了呢?其實持戒要有智慧,修止要有智慧,正語要有智慧、正命要有智慧……,八正道以「正見」為導,每一道支都需要智慧抉擇,精進何獨例外?你持續地用功,經過一段時間,逐漸的,我們的每個起心動念都與善法相應,不失念,身心平穩輕安自在,處於中道,如此,能夠以法持身,也就是智慧的成就。此時的你將會是相當明白、篤定 ──自己是走在精進的道上。而智慧從那裡表現出來?從我們的身口意,從我們的生活當中。因此,八正道絕對是在我們的生活裡面,不是另外有一個東西,你所過的生活就是緣起的生活。
 
正念:對正法憶持不忘
八正道中屬於定學部分是正念與正定。所謂正念,是指對正法憶持、不忘失,如果要詳細地說還得要討論四念處。
正念的「念」字,是憶持的意思。但是要有正思惟才會有正念。例如苦,思惟是苦;集,思惟是集;道,思惟是道;滅,思惟是滅。或者思惟善、不善法:這是善法,如實知;這是不善法,如實知。如此思惟正法時,隨念、憶念、不忘正法,就是正念。有正念,正念持續,就能護念諸根,護持諸戒法,不會做出讓自己後悔的事。
 
我們所有的行為,都是思想的產物,我們常以為身體自己會動,其實是心動了,思想動了,身體才跟著動。我們的受、想、行、識有任何的運轉,就會影響身體;身體有任何情況,也會影響我們的感覺、感情、思想、行為動作,以及心理的反應。身心從不是單獨的運作,色、受、想、行、識是一體的,是緣起的,不是獨存的。
 
[阿難化西瓜]
在佛經裡有段故事。有一回,佛陀帶著弟子們出去托缽,來到一片西瓜田邊。有個弟子就說:「口好渴,我們去跟他化緣西瓜。」於是阿難就自告奮勇,去向種西瓜的小姐化緣。阿難一走,佛陀就說阿難化不到西瓜。阿難既年輕又英俊瀟灑,化緣西瓜應該不困難,沒想到種西瓜的小姐,看到阿難遠遠地走來,把頭一轉,給阿難一個相應不理的臭臉。阿難無奈地回來後,大迦葉也毛遂自薦,願意去跟賣西瓜的小姐化緣。大迦葉尊者修苦行,衣衫穿得很破舊,結果那位種西瓜的小姐,遠遠地看到一位老比丘走過來,就主動趨前詢問是否要來化緣西瓜,給了大迦葉一個又大又甜的西瓜。看著大迦葉捧著西瓜回來,比丘們感到奇怪,便問佛陀為什麼大迦葉可以化得到西瓜,而阿難不行?佛陀說,在過去世有兩兄弟,有一回,二人同時在路上看到一隻死貓,其中一位聞到死貓的臭味,覺得噁心、很臭,就把頭轉開了。另一位看到那隻死貓,雖然很臭,仍然幫忙把死貓掩埋。那隻死貓就是現在種西瓜的小姐,而把頭轉開的就是現在的阿難,幫忙將死貓掩埋的就是現在的大迦葉。
 
這故事說明什麼?情境是一樣的,由於心念的不同,產生不同的行為,造就了不一樣的結果。遇到任何一個情境,內心會生起審察,決定要怎麼說、怎麼做、怎麼行。如果你看到不願意看的,不喜歡的,你有你個人的選擇,決定要怎麼處理,事實上你就在這個地方,結下好或不好的因緣。
 
[迴光返照的省察]
正念的修習,在最初的訓練,是你能夠清楚看到你的心念。縱使你感到厭惡,或者覺得可怕,先靜下來,看到自己正在厭惡、害怕。縱使你還不能看到這些厭惡、不喜歡的感受是剎那剎那滅去,至少你清楚地看到自己內心所浮現的,是喜歡或不喜歡、可怕還是厭惡,這些你是知道的。
 
平常生活中,有時會覺得與某個人或某件事很有緣,有好感,似曾相似,這可能是過去世所結的好緣。如果遇上很討厭、很厭惡、很驚悚的人或境界,不要很快地選擇逃避,要先從內心看清楚它,在我們的生活中學習這種迴光返照的省察,這就是正念的修學,也是正知的修學。
你的身心與外在環境的人、事、物一直在互動、相互影響,這就是緣起;你又不斷地在解讀自己身心與外在的關係,這時候,要讓自己現起正念、正知,才能在多變的生活中,穩住腳步,有條有理地去面對。
 
正定:心於正法中安住不散
正定有二種,世間正定與出世間正定。心安住不亂、精神統一專注,叫做世間正定。心住於正法,以正法為所緣,安住不亂、精神統一專注,叫做出世間正定。世間正定是有漏的、不清淨的;佛法教導的正定,是出世間正定,要讓煩惱慢慢地澄靜,身心慢慢地清淨。
 
與正定相反的就是邪定,如果一心專注於不善法,就是邪定。不清淨的定與邪定有些分別,「定」有時解釋為精神統一的狀態,但是精神統一的狀態,不一定是清淨的,因為智慧還沒完全開,有時還會帶著一點邪謬、煩惱,這就是不清淨的定;如果偏離正道太遠,就可能走向邪定。
 
我曾經聽過,有人修定修到最後,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幫人家占卜,甚至養小鬼、出明牌。為什麼要幫別人出明牌?如果對方中了明牌,自己可以分一份利養呀!在精神統一之後,如果不是以正法為所緣,有時會產生不正確的欲求,例如佛教史上,出家前的龍樹就已經修得神通,他練就了隱身術,竟與朋友跑到宮廷裡玩弄宮女,後來被發現,差點連命都沒了。
 
精神統一專注的狀態,也分很多的層次。不一定都是清淨法,我們可以提出很多事例來證明。例如打靶的人,瞄準對象時的專注;獵人開槍前,需凝神屏氣地專注;馬戲團走鋼索的人,不可能不專注,他步步為營;貓在捕捉老鼠前的等待與專注等都是。中國儒家也教人要修定 ──靜、定、安、慮、得,強調修身養性;其他宗教也教人要修定。定是共世間的,這些專注,都不是佛法裡的正定,都是有漏法。
 
本來訓練精神統一專注,是希望我們能夠遠離散亂、掉舉,以及不正確的知見,讓身心可以得到解脫。因此還沒有進入無我的智慧、達於解脫之前,自己所修的定是清淨或不清淨的定,就顯得很重要了。但是要如何判別呢?
 
此時判別定是有漏或無漏,清淨或不清淨的標準,不只是從有善有惡來判別,而是從「正知」、「智慧」。我們解讀世間萬事萬象時,有時是善念的,但是善念還是屬於三界內的有漏法。佛法重視正信、正知、正定,及正行,強調的是「正」,除善念外,只有智慧,才能作出正確的抉擇。
 
有人禪定到達某一境界,可以看到過去宿世的榮華富貴,說前輩子曾做國王、曾做大臣,也可以看到下輩子的情況。但若再問一句,前輩子做了國王又如何?人生如戲,一期生命如舞台,佛法告訴我們,應該回到此生此世、此念,尤其是當下一念。盡說著過去宿世的榮華,或是未來還沒到來的計畫,那現在怎麼辦呢?因此,什麼是正定?正定是讓身心回到當下,回到正確的做法,回到法 ──真理,然後攝心一處,這才是不共世間的正定。
 
(編者按:本專輯整理自悟因法師電視弘法節目「生活中的緣起」第廿一及第廿二集的內容,文中標題為編者所加。八正道中的正見與正思惟請見本期專輯「現觀緣起的智慧」,頁24〉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