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化雨
如何修空觀(下)



二、如何掌握「我」與「無我」的關係

 

是「我」坐在這裡嗎?

「無我」是個很重要的問題,它跟「空」所不同的只是名字,因「無我」沒有一個實體,它就是「空」。

 

一般人對「我」的見解有兩種:一種是常見,認為有個實體—「自我」,現在有「自我」,死後也有個「自我」。另一種則是斷見,認為現在和死後沒有「自我」,於是就不接受善惡,也不相信有生死輪迴。這樣主張「有我」的人就跟主張「非我」的人爭吵。而佛陀的觀念是中立的,他看清楚「無我」,不跟任何人爭吵。

 

「無我」就是沒有實在的主體,我們接受自己及這世間一切,但要清楚它沒有一個實質的「自我」。如我們坐在這裡,大多數的人都會堅持:「我坐著」,但經過訓練的人,他會認為坐著也是「無我」,因為等一下就會起來。我們時常感覺我坐、我站、我走、我動,這種「我」的感覺要改為—不是我坐、不是我站、不是我走、不是我動。如此念念不忘,才能進入「無我」。假如還感覺坐是「我」,站是「我」,感覺有「我」,你們的心就不是「無我」。假如我們問:坐著的是誰?是身體在坐或者「我」在坐?感覺的是「我」,還是心在感覺?頭有「我」嗎?手有「我」嗎?脚、心臟、耳朵、鼻子有「我」嗎?這些都沒有「我」,那麼我在那裡?實際上沒有一個「自我」。

 

由於大自然因緣條件和合,有些地、水、風、火、空、識六大,我們就執著有「我」、「我所」,因此心就不「空」了。我們的嘴巴可以照樣說有我、是我,但內心要知道是「無我」,無論想或做都不可以有「我」的感覺。

 

什麼是「生」?什麼是「死」?

佛陀教導我們須以三個原則思惟「苦」:(一)它是真正的問題,(二)它能被我們看到且能被證明,(三)它能透過我們自己的智慧去解決。假如不屬於這三原則的問題就不要去管它,假如我們去注意它,我們的心將去造作,陷入痛苦之中。

 

佛陀教法裡有二個非常重要的字—生、死,假如不明白生、死,我們就無法明白佛陀的真理。佛陀開悟時感覺沒有一種語言、文字,可以把他所知道的表達出來,因為那是個人內在的體驗,所以他就借用已在社會上應用的語言—生、死,表達出內心的感受。現在我們就用上述三個原則來思維生、死。

 

一般人認識的「生」,指的是從母親的肚子生出來。當從母親的肚子生下來時,我們什麼都不知道,就沒有任何問題;而那時自己可以看到自己嗎?我們閉著眼生下來,所以也不會有問題;最後這「生」的過程是不是在你生下來時就結束了呢?顯然「生」的問題在生下來時也解決了。所以母胎的「生」是不苦的,因它不是真正的問題。

 

現在我們來看看「死」。每個為人解說死亡的人都還未死,聽的人也都活著,他們只是用一些分析來解釋,其實聽者、講者都仍在黑暗中摸索,人可以看到他自己死嗎?死了還可以避免死嗎?躺著的屍體會有苦惱嗎?真有輪迴嗎?佛教因人的智慧不同而有適應根機的教法,如基本的道德,教人止惡行善—假如這一世做好,下一世就出生在善趣,假如這一世為非作歹,下一世就出生在惡趣。每個宗教都有這樣的教法,但那輪迴不知要在何時結束。佛陀就是因對生老病死有疑問而出家,若光明能解除黑暗,生老病死到底要用什麼解除?他到處去跟當時的宗教導師們學習,也沒有一個人能給予答案,最後他自己頓悟了「無常」、「無我」的真理,當時佛陀就說:「假如有誰和我成為法友,他就不再生老病死了。」

 

解除內心的死輪迴

有個唱帝比丘原來是婆羅門,他原有的見解還未消除,就向居士說人死時有個識從身體離開而到外面投胎,佛陀便問:「什麼是從前世到今世的識的起因?什麼是今生的識的起因?什麼是今世到來世的識的起因?」他都不能回答,因為他聽信以前所說的—人死後離開身體去輪迴,這是一般人的見解。我們無法看到自己死,而且我們也還沒有死,更不能避免死,所以這不是佛陀所要教的。

 

佛陀所教的識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些識有因緣就生起,剎那生滅,它是無常、苦、無我的。如眼識生起就必須要眼睛接觸物體,當眼睛看到這種景色時,就生起喜歡、討厭,它使我們的心起了各種造作而產生苦,這是自己可以看到,可以解決的。這六種識我們有辦法去避免、解除或禁止它生起,其他的識就沒有問題了,因為假如不能保護這六識,每一識都會帶來苦惱,假如能控制這六識,現在就不苦了,來生能控制或解決它,那也不會苦。這就是佛陀自己開悟的識。

 

至於別人所說的常見、斷見的識,佛陀沒接受也沒拒絕,誰要去相信都好,如能息滅煩惱就是對了,不必浪費時間爭吵,因為我們的問題在苦或不苦罷了,有和沒有不是問題,我們爭來爭去就生起苦了。佛陀說一切事物沒有實在的「自我」,只跟隨自然的定律生滅,所以以後你們不必跟別人爭吵這一方面的問題。至於死後識從身體離開到外面投胎,這種教導是為根基淺的人而說,使他接受善惡果報輪迴,就不會做惡,但相信這種識的人還是會擔心現在與未來,煩惱依然不斷。假如我們能真正知道「無我」的真理,我們的心就停止造作而完全止息煩惱了。

 

由這三個原則來看,一般所講的「生」其實不是佛教所要探討的問題,佛陀的「生」指的是內心的感受—有「我」或「我所」的感覺,內心有煩惱就會產生痛苦,這痛苦是自己可以看到、解決的。佛陀所說的「死」,其實指的也是內心的感受,佛陀認為人有苦惱就等於是個死人,他的心起造作就是死人,生起歡喜或討厭的情緒就是死人,因為他的智慧已經死了。身體會老,假如內心沒有苦惱就不老,因內心不起造作;身體的病痛是順自然律,是無法解決的,但心理的病痛可以解決。第一位解除煩惱的人是佛陀,佛陀內心沒有煩惱,不再繼續「生」了,他一直安住在「空」中。

 

身體的生死我們不能避免,自己也看不到,更無法解除,但是內心的生老病死輪迴是自己可以看到、可以解除的。佛陀的心已不再生死輪迴,至於身體就隨著因緣解決它,因它是因緣的組合—無常、無我、空。一切都是無常的,法誰作誰得,讓別人幫助我們是不可能的,去祈禱也不可能,必須要用個人的醒覺心、智慧來修行。(本文標題乃編者所加)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