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四十特輯(下) —香光尼眾佛學院
真華的佛學院經驗



真華(1922-2012)的經驗則著墨於佛學院教育的黑暗面。真華生於河南,來台灣之前,曾到江南地區遊歷三年(1945-1948),參訪各知名道場,以增廣佛教見聞。他寫了一本自傳,描述自己在那些年的見聞和所學。身為北方人,他時常被南方僧人嘲笑,還被取了一個綽號—「老侉子」。以一個外地人身分的角度書寫,他的回憶錄所提供的觀點,勢必與南方江蘇出生的聖嚴不同。在一位佛教居士的引介下,真華有機會在江蘇常州就讀天寧寺佛學院。天寧佛學院於1919年創立,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時停辦,是當時在中國持續最久、規模最大的佛學院。和靜安寺佛學院一樣,課程也是遵循太虛的現代化方針,包含非宗教科目,例如英語、國文,由一般老師授課,等同於政府設立的中學課程。學生學的是唯識學的論著、天台宗和華嚴宗的專著,而非大乘經典。遵循太虛方針所創辦的佛學院,都著重於佛教哲學,而非宗教修行(Welch 1968, p.114-116)。
 
真華於1947年1月16日抵達天寧寺,在那裡待了一年。入學測驗是要寫一篇300字文章,以「為什麼要來佛學院讀書」為主題。只有接受私塾教育的真華被難倒了,不知道要怎麼寫。坐在他旁邊的學生對他說:「隨便謅幾句就好啦,你還怕不能錄取嗎?」這句話當下聽來覺得奇怪,但他後來明白了。因為真華有一位影響力極大的推薦人,因此若是不合格,也是會被錄取。
 
真華的回憶錄描述了佛學院的基本資訊。在學生年齡方面沒有限制,但年紀最大的不超過30歲,他當時是26歲。學生分為先修科、預科、正科三科,每一科約有三、四十位學生。雖然校方對修學資格和修學期限都有明文規定,但其實相當有彈性。先修科要小學畢業或同等學歷,預科要初中畢業或同等學歷,正科要高中畢業或同等學歷。每一科要花三年時間完成,因此理論上,完成三科需時九年。不過事實上並不一定,「成績優異的,在先修科一學期或是一學年,即可插入預科進修;同樣地,在預科成績優異的,經過一學期或是一學年,便可直入正科進修。至於在正科成績優異的,就可以不受部分課程的限制,而自己去鑽研了。」(真華 1992, p.96)。真華剛入校是被分配到先修科,一學期後就升到預科。
 
佛學院的課程由在家的老師和僧人教課。真華特別讚賞在家的老師,尤其是國文教師,是法師比不上的。他覺得法師的教學方式和態度是最讓人感到困擾的,以下引用幾段回憶錄的內容:
 
他們給學僧上課的時候,總是喜歡先來一套無關痛癢的「開場白」,與其說他是在訓話,倒不如說他是在「指雞罵狗」地發牢騷,往往弄得同學們,如墜五里霧中,不知道他說話的宗旨何在?等廢話講個夠,他才翻開課本,拿起粉筆來,在黑板上照寫一通。黑板寫滿了,法師放下手裡的書本和粉筆,拍拍手上的白粉,背起手來,時而在講台上的兩端走走,時而到學僧座位前看看,等學僧抄完,離下課的時間大概還有十分鐘左右,他再上講台避重就輕地照課本原注講解一番,就到搖鈴下課的時候了!如果第二節課仍是上第一節課的法師來上的話,那才有好戲瞧哩!你不要看法師講課的本事不大高明,而他「觀機」的能力倒是驚人的。比方上第二節課的時候,法師要提出第一節講的來問學僧啦,問的對象都是些笨頭笨腦的人,或者是根本一點也不懂的人,常常弄得被問的人手足無措,面紅耳赤,囁囁嚅嚅地一句也答不出來,結果惹得全堂哄然大笑!然後,法師好像得到了勝利似的,陰陰地對那些被問的「可憐蟲」笑笑,便以「貓哭老鼠」般的口吻,向被問的人說兩句比罵還使人難以忍受的「安慰」話,就這樣又是一節課。(真華1992, p.100)
 
除了教學方式差勁,更糟糕的是真華受到教務主任的羞辱,迫使他放棄佛學院的培訓。那位教務主任有著強烈的「地域觀念」,他將學生分為四等—小同鄉、同鄉、大同鄉、北方人。因為真華是外地人,教務主任從一開始就不喜歡他;但最終導致真華離開佛學院的主因,還是因為他在全班面前遭到教務主任羞辱。雖然在此一年前真華在入學測驗時,還不太會寫文章,但後來在寫作方面有長足的進步。有一次國文老師出了個作文題目—「郭孝子尋親」,要求全班學生限時寫完,最後真華得到99分。當時國文老師還大聲唸出真華的名字,再將作文交還給他,不料教務主任這時踏進教室:
 
我正在興高采烈,得意洋洋,一遍又一遍地讀著我的那篇所謂「文情並茂,意境超人」的作品,不意一抬頭竟看見了我們的那位教務主任,站在我的對面正在皮笑肉不笑地注視著我;我立時就從他的臉上看出了對我厭惡的表情,但我仍勉強保持著原來高興的樣子,低下頭讀著我的文章,不去理睬他。但是,我們的那位教務主任,好像非向我頭上潑一瓢冷水才甘心似的,他慢慢地踱到我的位子前面,先是「嘿嘿」兩聲冷笑,然後問我︰「什麼好文章值得這樣子高興?拿來我看!」我只好站起來雙手把文章遞給他。他接過一邊看,一邊嘴咧得跟褲腰樣,現出一種不屑的樣子。他看了之後「啪」的一聲,把作文往桌子上重重地一放,把手一背,說︰「如果你寫的這東西也可以叫文章,天下會寫文章的人真要羞死啦!告訴你,不要得意忘形,要不是韋普濟的介紹,你有資格進佛學院?你睜開眼來看看,佛學院有幾個北方人?(除了我,還有一個瑞光)」(真華 1992, p.104)
 
不論在佛學院的經驗是好或壞,聖嚴和真華都因此受到啟發,畢生致力於佛學院教育,並在台灣創辦佛學院。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