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錄自092 期
2007.12.20
編輯組
佛教與明代社會:20個你不可不知的佛教社會現象佛教與社會的關係/士大夫與僧人
11.士大夫與僧人
晚明,士大夫「多崇釋氏教」,「禪悅之風」盛行,甚至有所謂的「狂禪習氣」,這成為一股風尚。禮佛飯僧,談禪說佛,出入佛寺,與僧人交遊,已是明代當時士大夫清雅生活的基本內容。
喜禪之風影響所及,士大夫流行所謂的「清言」,內容雅緻冷峻,超脫世俗煩擾,蘊含著很多的人生哲理與經驗,其中多以佛道思想為基礎,如《菜根譚》。甚至,為表示自己的超脫氣質,士大夫也無不以擁有一襲禪衣或身穿禪衣為清閒生活的標誌。
這些士大夫學禪,有些確實成為佛教有名的護法居士,也有些研究的作品,如焦竑、馮夢禎等。但也有不過是想讓人說他志韻高遠,便於做官;或是趕得時尚,顯得有些文化氣息,如明人張鳳翼在《譚輅》一書說道:「近來士夫謝病,多挈一僧出遊,以表見其高。人見之,便謂是蘇長公、佛印作用。」
至於士人延請供養出家眾,不別好壞,導致一些酒色無賴之徒也一概接納,使得當時流傳一句:「不交僧與道,便是好人家。」
另外,僧人也多與士大夫相交,縉紳之士「各迎於家」。僧人出入公卿之門,一同遊覽名山,清談雅論,雜以詩句,蔚為風尚。在金陵、吳越等地,僧人大多能詩,而且相習成風,若不會寫詩,就會被視為不清;相同的,士大夫若不能與僧人交遊,同樣也會被人視為不雅。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