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錄自086 期
2006.06.20
喜戒禪師 著 / 香光莊嚴編譯組 譯
讓人記得你:六可念法六種讓人記得我的方法
《念可品》 諸比丘!此等,是六可念法。以何為六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於同梵行者中,或顯、或隱,現起慈之身業,是可念法。 復次,諸比丘!有比丘,於同梵行者中,或顯、或隱,現起慈之語業,是可念法。 復次,諸比丘!有比丘,於同梵行者中,或顯、或隱,現起慈之意業,是可念法。 復次,諸比丘!有比丘,於一切法得如法之利養,下於缽中所受之量,如是之利養,皆與有戒同梵行者共受用,無不分而受用,是可念法。 復次,諸比丘!有比丘,於一切無缺、無隙、無雜、無穢、自在、智者稱讚、無執、能發三摩地之戒,以其戒,或顯、或隱,遵同戒律,與同梵行者共住,是可念法。 復次,諸比丘!有比丘,於所謂令出離之聖見,令起彼正見而至於苦盡,以其見,或顯、或隱,具同見解,與同梵行者共住,是可念法。 諸比丘!此等六者,是可念法。
每天早晨,我們練習慈心觀——這即是在練習一種心智的活動。慈心觀是止禪(又稱奢摩他)的一個所緣,而所有禪修的修持都歸屬在意業(manokamma)之 下,那意指心的活動,也就是你內心的造作。另外,有兩種業或兩種造作——身業和口業,即身體的造作和言語上的造作。我們總是習慣性地將慈心觀視為心的活動, 也就是意業,以致於我們很難察覺到,其實它也可以表現在行為和語言上。
佛陀教導比丘們:身、語、意的這三種活動,是可以伴隨慈心而生的。換句話說,佛陀教導三種慈心——表現在行為上的慈心,表現在言語上的慈心,表現在意念上的慈心。
之後,佛陀又增加了另外三種練習。他稱之為六個特質或六個可念法。「SaraNIya」意謂使人們能夠記得,即這部經典〔1〕中所說的六種特質,將使得修行者被社會其他人所銘記在心。
佛陀也提到這些特質,有助於一個團體的融合。一次,兩位比丘為了一條小戒律互相爭辯,他們爭論得忘失了對彼此的慈心。後來甚至發展到他們各自的弟子們、信徒、在家信眾也跟著對立了,據說連天界眾生、天神也分成了兩派。
一開始佛陀無法調解,他們不聽佛陀的勸導。隨後,佛陀便在其他的事情中,教導他們這六種特質或六種修持。
特別是表現在行為及言語上的慈心,應該要隨時培養。我認為在現今充滿了諸多不和諧、憎恨、暴力的世界中,慈心是更加需要的。
這六種方法,是哪六種呢?佛陀說:「比丘們,有六種觀照的方法。這六種修持能讓修行者被社會大眾銘記於心,這六種是什麼呢?一位比丘,在僧團生活中,無論是公開或私底下,皆能與他的同修建立慈心的行為。」
佛陀總是說「公眾或私底下」,那意指在人前人後,這個人都能一致地表現慈心。第一個特質是練習行為上的慈心或練習肢體上的慈心,藉由肢體去表現慈心;第二個練習是藉由言語去表現慈心;第三個是在思惟上展現慈心。
Facebook